读,老舍谈写作(二)

灰蒙蒙的天,到了下午忽然起了大雾,到了第二天能见度更是只有对面能相识。小朋友们今天早上停课,大朋友也推迟了到校时间。

趁着中午都在家吃饭,妈妈一大早就张罗烙饼,炖排骨。中午大吃了一顿丰富的午餐,肚子饱了,脑子里还是一团浆糊。

坐飞机出国需要倒时差,难道住院也有懒散后遗症吗?我出院了两天,人在家里,脑子却是留在了医院,干什么事情提不起兴趣来。

为了中午的这顿饭也得打起精神来,既然看不了书,听书也是不错的选择,说不定听着听着就有了感觉。(额,感觉前面写的这些都是废话!)

前几天读了《老舍谈写作》的前三分之一,花这两天半的时间听完了后面的部分,把认为对初学者有用的部分,稍微做一个总结。

前面的部分,老舍先生主要再说一件事,鼓励初学写作者,多读,多写,多观察生活。特别是前两者,是写作的基本功。

读下去,发现书中又提到到了写作的另一个基本功,语言的学习。

一学习语言

学习语言须连人带话一齐来、连东西带话一齐来。这怎么讲呢?这是说,孤立地去记下来一些名词与话语,语言便是死的,没有多大的用处。鹦鹉学舌就是那样,只会死记,不会灵活运用。孤立地记住些什么“这不结啦”“说干脆的”“包了圆儿”……并不就能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北京人来。

我们学习语言,不要忘了观察人,观察事物。有时候,见景生情,还可以把自己的感情加到东西上去。我们了解了人,才能了解他的话,从而学会以性格化的话去表现人。我们了解了事物,找出特点与本质,便可以一针见血地状物绘景,生动精到。

关于怎样学习语言,有三种方法多念有名的文艺作品,多练习多种形式的文艺的写作,和多体验生活。这三项功夫,都对语言的运用大有帮助。

二,写作技巧。

老舍先生在文章中谈到,写作技巧至少包括三方面:语言的运用,描写的能力,和作品的结构。

这三者都不可孤立地看成只是技巧问题。语言与生活分不开。生活丰富,语言才会丰富。脱离生活,即只能写出干巴巴的八股滥调或学生腔,不能独具风格,创造语言。描写能力也如此,没有生活即无可描写。没见过工人的,没法子描写工人;没见过高山大川的,也无从描写高山大川。想象,甚至于幻想,须有客观的真实作基础。没有飞鸟,人便想不起飞机。描写人物与事物不是记流水账,而是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人与事,感到亲切,受到感动。这样,作者必须有丰富的生活,观察得既广且深。不去生活,不多接触人与事,而只向别人讨教怎么描写,就好象自己不肯入水,而要学会游泳。

三如何写透一件事

1写自己知道的事,不写自己不十分知道的事。不管文字多么好,技巧多么高,也写不出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我们是工人,就写工人的生活。这样,写作范围不就太小了么?只要写得深刻,范围小点没有什么关系

这一点还是建议我们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写起。

2抱定一个题目写,不要一会儿一换。初学写作的人往往有这个困难:很高兴地看中了一件事,打算用它写成一篇小说或戏剧。可是,及至一动笔,才写了几句就写不下去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有许多不同的原因,其中最常遇见的一个是我们只看见了事情的表面,而没有看见它的根儿,所以写了几句就搁下笔,怪扫兴的。

这句可以总结为,咬定青山不放松。

3能抓住问题就不至于千篇一律,我们要细心地看,看问题,看人物,看地点,看时间,把有关的事物都看了,自然会写出一篇与众不同的东西来。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观察生活。

四对初学者建议

可以做个学习规划:可以从写日记开始,把自己看到的东西,能最简单地、如实地记下来,就是本领。日积月累,这就是宝贵材料。这样的练习就是记录生活,是创作的原材料。(这个多观察生活,文章n次提到,擦亮眼睛,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与善。)

五怎么改文章

老舍先生有自己的方式,朗读自己的文稿,有很大朗读给自己听,不如朗读给别人听。文章是自己的好,自念自听容易给打五分。念给别人听,即使听者是最客气的人,也会在不易懂、不悦耳的地方皱皱眉。这大概也就是该加工的地方。当然,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写作方法,我们并不强迫人人练习朗诵。有的人也许越不出声,越能写的声调铿锵,即不在话下。

这一点让我想起一千多年前,白居易也这么干过,他把自己写的诗念给邻家婆婆听。


老舍先生在后几篇文章还谈了怎么写小说和剧本,更是着重谈了怎么样写出的骆驼祥子,听别人讲的故事有了祥子这个人的影子,不断的发散思维,把故事扩大,才有了如今的骆驼祥子。


Jk罗琳在火车上看到一个戴眼镜的黑发小男孩,才有了哈利波特的灵感。夏天荔枝的上架,引出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老舍听故事有了骆驼祥子,不得佩服这些大师们的发散思维。


我们以后学习的路长着呢,长路漫漫,上下求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