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这些生僻字、这些文物你认识吗?

簠(fǔ)、觥(gōng)、鬲(lì)、鸮xiao……一些平时难得一见的汉字,却是博物馆里的“常驻户”。

銎[qióng](音穷)。古代兵器或工具上安装柄把的孔。

盉[hé](音和)。盛酒器和盛水器,大腹敛口﹑前有长流,后有鋬[pàn],有盖,下多为三足。盛行于殷代及西周初期。

左边这个是灰陶盉
红陶盉

甗[yǎn](音演)。蒸食器,分上下两部分甑[zèng]和鬲[lì],有的是连体,有的是分开的。

左边是陶鬲 右边是陶甑

陶鬲(li)下方为三只带状足,内部中空,可以直接放置在火焰上加热煮食,作用相当于我们今天使用的锅。陶甑(zeng)底部有多个镂空的圆孔,可将食物放入甑中,再将甑放入盛有清水的陶鬲上用来蒸煮食物。

白陶鬶(gui)

白陶鬶

白陶鬶、白陶爵为酒礼器 ,是贵族的专属,它们是用富含氧化铝而且铁的成分较少的高岭土烧制而成。

陶爵(jue)

陶爵




觚[gū](音姑)。饮酒器,作用与爵、角相同。初见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周。

窃曲纹铜鼎

窃曲纹铜鼎

鼎是古人用来烹煮盛放肉食的容器,也是祭祀活动中常用的一种礼器。这件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出土地点洛阳金村。1928年,一场大雨过后,一个大的陵墓区在洛阳金村惊现于世,由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贫弱时期,这些陵墓遭到了外国盗墓着的疯狂掠夺,金村出土的文物仅有这一件留在了洛阳,其它的绝大多数珍藏于国外的各大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手中。


簋gui是古代用来盛放黍[shǔ]、稷[jì]、粱、稻等主食的器皿。鼎是烹煮或者盛放肉食的。鼎与簋这样的组合是西周时期贵族宴享和祭祀过程中最重要的礼器。《周礼》中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或只用一鼎。

罍[léi](音雷)。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

箅[bì](音必)。所以蔽甑底者也。从竹,畀声。——《说文》。按,甑以蒸饭,底有七穿以竹席蔽之。有空隙而能起间隔作用的片状器具。

匜[yí](音仪)。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前有流,后有鋬。为了防止置放时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铸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缓一些的无足。

匕[bǐ](音比)。古代的一种取食器具,长柄浅斗,形状像汤勺。

觥[gōng](音工)。真正器名尚不可知,觥是约定俗成之名。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晚期,一直沿至西周中期,西周后期逐渐消失。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鸟兽形之类。



觯[zhì](音只)。古时饮酒用的器皿,形似尊而小,或有盖,盛行于中国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斝[jiǎ](音假)。古代青铜制的酒器,圆口,三足。

豆[dòu](音 斗)。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

彝[yí](音移)。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

卣[yǒu](音有)。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口小腹大,有盖和提梁。

内白提梁卣

钺[yuè](音越)。古代兵器,青铜制,像斧,比斧大,圆刃可砍劈,中国商及西周盛行。又有玉石制的,供礼仪、殡葬用。

卮[zhī](音只)。古代盛酒的器皿。

盨[xǔ](音许)。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召伯虎盨

盨是一种盛食器。召伯虎是历史上著名的召穆公。

缶[fǒu](音府)。古代一种大肚子小口儿的盛酒瓦器。

瓿[bù](音布)。古代的一种小瓮,青铜或陶制,用以盛酒或水。

樽[zūn](音尊)。古代盛酒的器具。

斛[hú](音胡)。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跽ji: 长跪。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腰伸直,就是跽。

跽坐小冠玉人

博物馆里的知识太多了,让我们努力学习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