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时,天边那一抹艳丽的云霞,无论是谁都会陶醉于那样的奇景中。那不仅是一种梦幻的美景,它更有一种强烈的神秘感,和动人心魄的魅力。
据说“晚霞”这个词出自初唐四杰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诗,全诗很长,我只截取其中一句,相当华丽的诗句。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古诗中关于晚霞的诗句很多,最有名的肯定就是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了。其他的,就全靠百度了。比如:
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西风晕晚霞。
小店青帘疏雨后,遥村红树夕阳间。
那么,如此美景,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可能还是语言习惯的原因,作者书中讲得我看得一知半解,只能自己查查资料,勉强懂了。
晚霞的形成是由于空气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其中的原因和步骤如下:
1.一天中早晚的阳光到达地面是斜射,传播路径比较长,需要穿透的大气层会更厚一些。
2.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
3.光线在散射中,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才能穿透厚重的障碍物,过关斩将到达地面。
所以,在日落时我们看到的霞光,就是红色的,那便是晚霞。
而朝霞和晚霞相似,也是这个道理。
正午时,由于阳光是直射到地面的,所以大气层相对来说较薄,波长较短的蓝光在穿过大气层时,会被大气分子和障碍物散射的到处都是,所以我们就会看到蔚蓝的天空。
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人们凭经验总结的道理,书中也给出了科学的解释。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如果云层太厚,水汽过多,则阳光中一些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会穿透大气,照射在云朵上,天空就会染上红橙色,形成朝霞。所以,有朝霞,就说明东方云层聚集了大量的水滴,不久后就会形成落雨。
傍晚时,晚霞出现代表阳光穿透大气层,照射到了地面,这就意味着西方处于万里无云的晴朗状态。又因为天气系统是自西向东变化的,因此,出现晚霞预示着未来天气会转晴。
这个说法在四月到十一月之间准确率是很高的,但到了春冬两季时,就没有那么适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