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永远是一种移动 一种旅行
离开是为了找回自己
读书 尽管惯常久坐
却让我们回到了游牧生活
-
安东尼奥.巴桑塔
一群神秘人策马奔走在古希腊的道路上,只为寻找一种安静的猎物。国王下了一道密令,让他们搜罗全世界的书,甚至愿意为此赔上性命(当然是别人的命,统治者向来如此)。
这是《书籍秘史》里记载的一个故事,亚历山大即位后,计划建造一座图书馆,以收集全世界的书籍,实现知识总汇、文化融合的梦想。他的猝然离世并没有让这个构想搁浅,托勒密一世继续完成这一梦想。
由此,世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诞生了。令人沮丧的是,这座举世闻名的古代文化中心,后来完全消失了(焚毁原因至今还是个迷)。至于它的模样,无从考证,所以没人知晓。
然而,谈到馆籍来源,就有些不正当了。除了采购、抄录、租借、翻译、编撰外,相传,历代国王为了搜罗书籍,下令搜查每一艘进入亚历山大港的船只,一旦发现书籍,不论国籍,通通归入亚历山大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迅速成为人类早期历史上最伟大的图书馆。
这些费尽心思搜集而来的书籍,文字安身于何处?
莎草纸(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发现纸莎草可以做书写材料)。找寻了许多个世纪后,原本只是让空气振动的词语在一种有生命的物体上(纸莎草)安下身来时,历史上的第一本书诞生了。
书曾经无比稀有,甚为权贵着迷。而今,书早已变成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事物,键盘一点,或者纸质书送货到家,或者电子书直接翻阅,阅读成为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在艺术领域,书也成为艺术家们的创作缪斯。
/用一百年来“种”一本书/
用 100 年来制作一本书是什么体验?
苏格兰艺术家凯蒂.帕特森在 2014 年
发起一个名为 Future Library 的项目
每年邀请一位作家写一个故事
然后封存在这座图书馆
一百年后再打印出来出版
树的年轮将作为书的章节
©Katie Paterson
/ 融入自然的书 /
纸张来源于自然
当它们以一本书的姿态回归自然
或是汇成汩汩溪流
或是像一棵树从地底钻出
或是站立在水中、岸边、山里
也展现着人与自然间的对话更加密切
©Rune Guneriussen
/用十万禁书打造帕特农神庙/
在 2017 年德国卡塞尔文献展
阿根廷艺术家用十万本禁书
打造了一座帕特农神庙
呼吁各国有关部门放松对书籍的审核
这些书籍在某段历史时期被视为禁书
其中就有《暮光之城》《绯闻女孩》等流行作品
©Marta Minujin
/巨型书籍雕塑/
西班牙艺术家用 5000 本废弃书籍
设计了一系列巨型书籍雕塑
它们有的夺窗而出,汇成知识的瀑布
有的化身墙上的书籍漩涡
有的被堆叠成塔或从墙角钻出
无生命的书籍也生动起来
©Alicia Martin
/父亲去世就像烧毁整座图书馆/
把书籍视作整个世界的瑞典艺术家
在亲人去世后
仿佛图书馆也被隔离在现实之外了
她就在地上绘制一个梦幻的书籍通道
寄托对逝去亲人永恒的思念
©Susanna Hesselberg
/一本书的影响/
乍看之下这不过是一堵墙
仔细观察会发现
墙中央有微微的拱起
造成这一切的正是垫在墙角的一本书
借由这一本书的力量
暗示一个小想法也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Jorge Méndez Blake
/天书/
以汉字为原型创造四千多个“伪汉字”
制作为成册的天书长卷
创作了一本没有人能读懂的书
艺术家自己评价制作「天书」
“就像一个人用了几年的时间严肃、认真地做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天书》充满矛盾”
© 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