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女儿在小区公园玩耍的时候,旁边一个小男孩自己一个人拿着一个小玩具正玩得起劲。男孩的妈妈在一旁专心的看手机。突然,男孩跑去找他的妈妈。
“妈妈,玩具没了。”
“哦”,妈妈头也不抬地继续看手机。
“妈妈,你帮我捡回来。”
“嗯,捡回来。”
“妈妈,你帮我捡回来呀!”男孩提高了嗓门喊道,并一边用手拉妈妈。
妈妈这才意识到,儿子确实需要帮助,这才放下手机,起身陪孩子去找丢失的玩具。
一父母总希望孩子能乖一些,听话一些,省事一些,麻烦越少越好,却忽略了孩子背后不愿意听父母讲话的根本原因。如果父母都不曾认真的倾听过孩子的心声,孩子又如何发自内心的听从父母?
做一个“听话”的父母,是爱孩子的第一步。学会做一个会“听话”的父母,听懂孩子讲话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和内心的诉求。
01不“听话”的父母,归根结底是不尊重孩子的父母
现实生活中,当孩子不听自己的话了,父母总是会抱怨孩子,却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很多情况是父母跟孩子交谈时,没有好好听孩子说,没有入耳更没有入心。要么听孩子说的时候,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武断地打断孩子。
1、孩子表达需求时,家长敷衍了事
彤彤拿着一本绘本走到妈妈面前。
“妈妈,我要讲故事。”
“讲故事啊,但妈妈还有工作。”
“妈妈讲!”
“好讲讲,你先玩一会,妈妈等会就给你讲。”
等了很久,彤彤还是没有等来妈妈给她讲绘本。
于是,彤彤跑去妈妈身边,“啪”的一声把绘本摔在了妈妈的面前。
妈妈这才想起来,刚刚答应了给孩子讲故事。
在本该认真倾听孩子诉求的时候,家长却只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把孩子当空气,把孩子的话当耳边风。因为家长不尊重孩子,所以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敷衍了事。
2、父母听懂孩子诉求时,一意孤行
一次和朋友聚餐,一个孩子要打开可乐罐时,他妈妈赶快阻拦说“别喝可乐,喝椰奶吧”。
“不,我要喝可乐。”
妈妈一把抢走可乐,递过来一罐椰奶说:“喝这个好。”
“你从来都不让我喝可乐,天天光让我喝我不要喝的!”
“给你讲过多少次,可乐没营养,我们不喝这个!”
啪地把椰奶打开,倒一杯放到孩子面前说:“听话,喝这个!”
孩子气哼哼地拒绝喝。
有些家长的情况刚好和第一种相反,他们是听懂了孩子的诉求,但却偏偏按照自己想法要求执行。有个一意孤行的家长,怎么会有一个“听话”的孩子。
无论家长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好好倾听孩子,不去听懂孩子真正的诉求,其实父母在潜意识里把自己扮演了权威的角色,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平等对待。
02 家长不听孩子的话,孩子也不会听父母的话
如果大人觉得孩子不懂事,不去认真理解她在说什么,胡乱地哄她一气或训两句,孩子的心结解不开,时间一长,要么让孩子变得逆反,要么让孩子变得自卑敏感,甚至形成讨好型人格。
1、孩子变得逆反爱顶撞
现在的孩子普遍逆反心比较严重,有的故意跟家长对着干,你说让他往西,他偏偏向东,你说让他快点,他偏偏磨蹭。你说他一句,他顶你十句。其实,这表面的张狂与不羁,只是在说:"爸爸妈妈,我需要你们的爱!我需要你们关注我,我需要你们理解我的内心!"
如果家长在任何事上都想说服孩子按大人的想法来做,整天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就教会孩子在无意识间也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他人。幼小的孩子很快学会一套绑架家长的做法,“不听话”就是他们惯用的绳索,消极但有效。这种事件积累得太多,会形成极端心理,发展为一种偏执。
2、孩子变得自卑敏感
跟妈妈逛商场的时候,5岁的小静想要买一个玩具。
“妈妈,我想要买这个小飞象。”
“家里不是有小象嘛!”
“家里的小象不会飞。”
“我看没什么区别呀,听话,昂!”
“我想买一个嘛!”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妈妈喜欢听话的孩子。”
小静尽管很想买,但没再说话。
叛逆顶撞的孩子,他们是把不满向外发泄,相比之下,自卑敏感的孩子,他们是把来自外界的负能量全都聚集到自己身上,他们不像叛逆的孩子那样向家长大声表达自己的不满,他们会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觉得自己不听话,都是自己的错。久而久之,他们的自尊心就会越来越低。
03想让孩子听话,家长首先要听孩子的话
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里描述过一段难忘的被倾听的经历,甚至影响了她一生。她第一次见到巴学园校长小林宗作先生,校长说:“你跟老师说说话,说什么都行。”原本还有一点担心的小豆豆高兴极了,想到什么说什么,就这样天马行空地说了四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校长一直微笑着听着,时不时地点头。直到小豆豆长大成人,只要一想起这一段被倾听的经历,她都倍感温暖。
小豆豆能遇到善于倾听的小林宗作先生是她的幸运,但家长如果学会倾听,我们的孩子也能得到小豆豆的幸运。
想要孩子听话,家长首先要听孩子的话。如何做呢?学会放下:放下权威、放下期待、放下面子。
一、放下权威。
卢梭说:“当儿童活动的时候,不要教他怎样地服从人;同时,在你给他做事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学会役使人。要让他在他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都同样感到有他的自由。”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要教会孩子服从自己,也不要让孩子学会使役别人。
一个当总经理的妈妈,回到家就仿佛换来一个人,柔声细语,
有权威,就会有不平等。如果不想要孩子在将来成为权威的服从者,家长就要在家庭教育中,把孩子当做平等的个体,平等对话。只有当家长放下权威,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才能建立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桥梁。
当总经理的家长不要把孩子当做下属,当班主任的家长不要把孩子当作学生,当老板的家长不要把孩子当做员工。回到家,你的身份只是孩子的父亲或母亲,爱人的妻子或丈夫,彼此平等又相互独立。
鸭子从水里上到岸上的第一件事是抖一抖身上的水,所以职场上杀伐决断的父母,下班回家前也抖一抖——把职业的身份暂时抖掉,换上做父母的身份。
二、放下期望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优秀、懂事,这无可厚非。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只是单方面的将自己的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按照自己的想法培养孩子,往往事与愿违。
有这样一个故事。大致是说兔子最喜欢吃胡萝卜,所以它认为胡萝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于是它把胡萝卜送给鱼吃,但鱼最喜欢的并不是胡萝卜。这个故事告诉给对方需要的而不是自己认为好的东西。无论在爱情、亲情还是友情中都是如此。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当我放下期望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是没有任何期望和目的的关系。这也是理想的亲子关系。
放下期望,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说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多想想孩子真正想要的,然后在与自己想要的之间达到一个平衡。比如,孩子喜欢做串珠,但妈妈觉得这样浪费时间,又没有什么好处,想让孩子多看看书。如果妈妈能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找来做串珠的相关书籍,以及世界著名设计师的传记,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对了解世界各国的设计文化,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三、放下面子
当孩子不听家长的话,尤其是有人在的情况下,很多家长会觉得没面子。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家长让孩子打招呼,表演节目,孩子不愿意,就生气的教训孩子,你怎么这么没礼貌。这种一言不合就给孩子贴上“不礼貌”的标签的行为,是因为家长爱面子的心态让他们对孩子变得苛刻。
我们一直说自己很爱孩子,为了孩子付出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有多少事情不是基于“面子”,只为单纯地爱孩子的初心而付出的呢?
当我们面对孩子变得焦虑时,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要焦虑?是不是面子问题作祟?孩子遇到的这个问题,如果不考虑自己的面子,还能如何应对?跟孩子的成长比起来,家长的面子可以暂时放一放。孩子不想打招呼,就不打;孩子不想表演,就随他去。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他的内在秩序,有些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地比较好,有些孩子语言能力发展地比较早,放下面子才能用心倾听孩子的声音,用自己的面子去换得孩子自由的成长。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孩子必然不会成为天使,但你们始终可以成为更好的父母,你们渴望孩子快乐,也希望帮助他们拥有幸福的生活。
我们不必成为完美的父母,但可以成为“听话”的父母。“听话”的父母绝不是对孩子言听计从,它的本质是理解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用心地倾听孩子。
儿童的意识发育和语言表述能力常常不同步,很多东西想到了,但不会表达,或者是说出来的和他们的本意有很大的距离。他们用得最多的表达方式是听话或不听话,顺从或反抗,欢笑或哭泣。家长总是简单地认为前者好,后者不好,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让孩子“听话”。所以,归根结底,是家长不动脑筋,瞎指挥小孩,还总是怪小孩不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