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读这本散文随笔的时候,一见如故,我本身如今并不喜爱散文也不适应乡土文学,但作者字里行间的谦逊敏感和反思让我觉得他说出了我心中所想。而后读得断断续续又搁置了很久,直到九月安排计划才使了劲才读完它。
回想买书的原因,是“路边书”这三个字让我感到熟稔,让我想起马可奥列留的《马上书》;还有稍稍畅享,这是一本以小见大,贴近生活又不乏哲理的书。
作者罗伟章,从事写作许多年,那种写与思根植在生命里,就像家乡根植在心中一样。
只叹我的见识浅薄,第一部分是作者阅读后的理解思考,对于他所阅读的作品本身,基本上我都没读过,使我读折那些句子不知所谓。但其后的思考和遐想,却让我十分欢喜。
第二部分也是这般,在城市生长的我,都乡土的感怀并无特别感受,当他在通感家乡的一草一木时,我会变得手足无措,只有形而上时,感到满足。
第三部分是作者的相关访谈,我挑拣着快速读完,虽然他的其他作品我都没读过,但其中对文学对写作的探讨,对我受益匪浅。
从书中有所得,有所喜,就是一本好书。
越往后读约觉得作者心思细腻敏感,对万事万物感同身受,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难。底层的苦和自己的苦,花草的苦和神灵的苦仿佛融合在一起,如果要说这就是人生,那大抵也是不错。你见不得苦,因为无法承受,又不愿别人受苦,那么是谁在苦?
阅读的跨度太长,我仿佛从过于F,变成一个T人。有时觉得感性与理智并无冲突。我为文中的山水生灵感同身受,也为沉溺其中的作者悲伤又警惕。
摘录:
072. 对我而言,真正需要变革的,可能不是小说的形式,而是:我要对这个世界重新思考。
073. 有四种打量世界的目光,并因此有了四种文学的努力:一是发掘人的高贵面,以托尔斯泰为代表;二是发掘人的平庸面,以奥斯汀为代表;三是发掘人的阴暗和丑恶面,此类作家数量巨大,鲁迅、芥川龙之介、巴尔扎克等;四是发掘人的美好,比如沈从文。首尾两种最难做,因而也可能成就最伟大的文学。
075. 只有建立在悲欢主义之上的乐观主义,才会呈现真正的价值。
089. 关于语言,当一个作家有江河水一样的内心要表达,内心本身就构成他的语言。
111. 理解多从误解开始,因此误解并不可怕。
113. 如果某一段写起来很困难,就有两种可能。第一,这一段很重要,你用功的时候到了;第二,这一段是多余的,你应该放弃它。
164. 古板埃及人撞酒,饮者喝到一定量的时候,店主必免费上一道菜骷髅。他们把骷髅捡上桌,然后抬下去,意在提醒食客不要太过放纵食欲。
164. 世间没有那么多智者,许多人追逐名声,不是智者最后的弱点,而是愚者最初的弱点。
165. 其虚荣的实质,让我们对别人的评价过低,对自己评价过高。这种评价的失当,会使我们丧失基本的理智。
193. 自20世纪90年代以降,世道就不为理想缔造。但无论怎样的时代,都应该宽容另一种人生。这种人生看轻的,正是“实际价值"。
348. 小说需要毛茸茸的感觉,有很多气息,也有很多气孔在里面。好作品不一定要求完美,但一定要有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