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年之理想,绘中国之愿景

鲁迅曾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作为新时代青年,唯有加强修养、端正思想,立大义为目标,付诸不懈的实践,方能实现理想宏图。


“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展理想宏图,吾辈青年当以修身矫思为基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基础和人生理想。矫思,矫的是自己的品质和精神;修身,修的是自己的灵魂和胸怀。从先秦诸子,历经战火离乱、礼乐夯实,数代思想家将之沿袭传承、改弦更张,使修身矫思在不同时代下表现出不同形式。它是孔子在儒家中提出的修德行仁,君子之道;是颜回身处陋巷的箪食瓢饮,志于求学;是勾践在身处逆境时咀嚼苦难的坚韧不拔,弱德之美;是包拯拒绝收礼时“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清正廉洁,立身为本;是范仲淹坚守的居庙堂之上的责任使命,忧国忧民。司马光曾言: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吾辈青年应加强修养、端正思想,让我们在纷扰中多了一-份沉静与思考,默默地挖掘自已生命的厚度,迸发出实现理想的力量。


“不畏义死,不荣幸生。”展理想宏图,吾辈青年当以追求大义为目标。肩担大义者,即使身为平庸,也难以掩盖他们那铁血忠心之魂,难以阻挡他们奔赴理想的脚步。义是儒家中“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仁义,不顾生命维护仁德大义;是唐太宗为军中战死的将士哭泣,铸就大唐盛世的仁义。义是屈原肩负道义,在楚水边发出“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的不平之鸣;是鲁迅以笔为刀,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为了民族的救亡图存,做肩负道义的呐喊者。义是古代前仆后继的史官笔下的正义,将是非善恶公之于众,用生命坚守自己的使命;是于谦含冤被杀,留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忠勇正义。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吾辈青年应以立义为目标,坚定信念以实现理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展理想宏图,吾辈青年当以实践笃行为路径。正如《浮士德》中所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


抛开现实寻求理论是虚妄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李时珍亲尝百草,成就《本草纲目》;达尔文环球考察,终作出举世闻名的《进化论》;袁隆平躬身下田,树立农业丰碑。百年前中国一批有识青年刻苦学习先进思想,致力于探寻中国救亡图存的革命道路,他们走上街头,深入民众,披荆斩棘换来后人的幸福。克雷洛夫曾言:“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因为实践,我们不再固步自封,而是以已之力寻觅真知。吾辈青年应坚持不懈地踏实笃行,切忌纸上谈兵,唯有躬行方能抵达理想的彼岸。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劝诫中华青年:“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今朝吾辈青年譬之铅刀必实干将之志,譬之萤烛必增日月之光。修身、矫思、立义、行动,方能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霓虹,以吾辈青年之理想为笔,绘中国复兴之愿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