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姨的生病,全家都进入战备状态,让我想起2012年9月23日爷爷生病。
我是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童年上学的清晨,睡意朦胧中总能听到您和奶奶的对话。
奶奶:“哎,我说,喊小妮起来吧。”
“别喊,让她再睡一会。”爷爷总是这样,怕我睡不够。
一会又听见奶奶的声音。
“哎,喊她吧,要不上学迟到了。”
“天还黑着哩,让她再睡十分钟。”爷爷干脆伸手拽了一下灯绳,把灯关掉了。
窗外乳白的轻雾弥漫着整个村子,淡青色的天空上点缀着几颗残星。记忆中的清晨也和现在一样。
第一次发现爷爷生病的时候,父亲和叔叔们在当地辗转了好几家医院,最终才在省肿瘤医院给爷爷做了手术。看到短短十几天瘦好几圈的爷爷,我抑制不住眼泪。爷爷却安慰我说:“别哭,妮。嫩爸爸嫩叔叔给请的最好的医生做的手术,爷爷这身体几天就好。”爷爷一直是这样一个乐观的人。听奶奶说,爷爷年轻的时候,经常趁农闲出去打工补贴家用。“有一年冬天,你爷爷和同村的乡邻去了东北帮人家拉煤。我们娘五个,等了他一个冬天,他倒好一分钱没有拿回来不说,还把自己饿的黑瘦黑瘦的。连饭都吃不饱,还买了一双破皮鞋回来,说送给我,气的我给他扔了。”其实,爷爷不是没有挣到钱,而是同去的乡邻的母亲生病了,爷爷把工钱借给了他。事隔这么多年,我仍能听出来奶奶的话里除了埋怨更多的是心疼。
手术后,爷爷果然越来越好,能吃的东西慢慢的多了,面色也愈发的红润了。可是,好日子没过多长时间,爷爷的癌细胞还是扩散了,并转移到多个器官。医生说已经没办法进行第二次手术了,一家人都不知道该怎样把病情告诉爷爷。爷爷什么也没问,只乐呵地说了一句:“没事,医生说咋治,咱就咋治。”
从此,爸爸每星期坚持带着爷爷去医院做化疗,叔叔四处托朋友找偏方希望能为爷爷减轻痛苦,姑姑更是每天变着法的给爷爷做好吃的。未过门的嫂子为了让爷爷高兴,在我们家还没有准备好婚房的情况下,就提前嫁了过来。尽管全家尽力挽留,在哥哥结婚的第二天,爷爷还是离开了我们。
下葬那一天,当爸爸抱着爷爷的照片,向前来送葬的乡亲们鞠躬表达谢意时,我终于明白了爷爷所说的“福报”。以前,农民种地少不了要用农具,爷爷恰巧会木工活,所以每年开春以后,爷爷就去村边树林中去砍一些手臂粗,直长的树枝来。刚砍下来的树枝要先去皮,再放在院子里晾上几天,然后用刨子,斧头砍砍修修,树枝就变成了一根根铁锨、锄头上用的把手。爷爷把它们一一分类放在院子里,谁家需要谁就拿去用。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爷爷一生勤劳善良,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福气。
爷爷离开以后,小院里就剩下奶奶一个人。爸妈和叔叔婶子不想让奶奶独自生活,所以每家都给奶奶准备了一个房间。怕奶奶孤单,我们几个小辈商量,每天轮流给奶奶打个电话发个视频,聊聊家常,报报平安。用奶奶的话说:三个儿子,一个姑娘,四个家;足不出户,子孙后代,天天见。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把他们一生践行的人生智慧,言传身教给我们,再经由我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