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地安阳殷墟参观游览。我是殷墟志愿者讲解员XXX,今天由我陪大家游览殷墟。另外,请各位注意景区是禁止吸烟的,请大家支持我的工作,谢谢!
殷墟宫殿遗址分布图
殷墟是商代中晚期的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
殷墟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据史册记载,商代时安阳称作“北蒙”、“殷”。早在公元前1300年,商代第20代帝王盘庚将都城由山东曲阜(古称奄)迁到安阳小屯,在此地历经8代12王,建都255年,在此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殷商文明,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古都。到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这里逐渐荒芜,慢慢地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最早对殷墟进行科学发掘的时间是1928年,目前发现殷墟受保护的范围是36平方公里。分布在洹河两岸,分别有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洹北商城、手工作坊遗址,以及贵族墓葬地等。
1961年3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7月13日,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现在您所在的位置是宫殿宗庙遗址,位于洹河南岸。
殷墟经过近百年的发掘,才逐步展露在世人面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是相当宏伟的,它的范围南北长600米,东西宽450米,井然有序地由北向南排列着54座宫殿。从分布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组,即甲组15、乙组21、丙组17,还有一座凹型遗址。
石 碑
清朝末期,小屯村民在此耕种劳作时,经常刨出一些骨片,上面刻有奇怪的刻划,其实这就是商朝的文字——甲骨文。
到了近代,一个偶然的发现,引出了“一片甲骨惊世界”的恢宏乐章。中国乃至全世界所有的教科书上,都这样无可争议地记载着:公元1899年秋,在中国河南安阳西郊一个被称为“小屯”的村子里,发现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的文字——甲骨文。经过近百年的考古发掘,这座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古代都城重新展示在了我们面前。
在前方的石碑上您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几个大字:甲骨文发现地。之所以伫立在这里,是想让我们藉此景观向您指出,中华文明最为重要的文化承载体系——汉字,它的早期形态甲骨文,便是诞生于今天的洹河之滨----安阳殷墟。
大 门
殷墟——大气古朴的象形文字。
做为甲骨文的故乡,首先映入您眼帘的是殷墟的大门,我们看到这扇红色大门是中国古建筑专家杨鸿勋先生根据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门”字仿建设计的。门额题名“殷墟博物苑”5个大字,是由著名的历史学家周谷城老先生题写的。您看到的整扇大门就是由三个甲骨文象形文字“门”字写实放大的组合。目前已成为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景区著名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门柱上的纹饰是根据青铜器上的浮雕图案雕刻的,大门两侧的两个金黄色浮雕图案,是根据1976年妇好墓中出土的龙型玉玦放大仿制而成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早期龙的形象之一。
司母戊鼎
世界青铜器之冠——司母戊方鼎。商代时期的手工业非常发达,其中以青铜铸造业最为突出,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司母戊鼎原件通高133厘米,重达875公斤,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鼎。据考古发现和对青铜器的化学分析,殷商的冶铸技术已超越由矿石混合冶铸的低级水平,发展到由纯铜、锡和铅混合的阶段。
如此大的重器,铸造起来非常困难。需要200多人同时浇铸才能完成。这不仅反映了商朝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说明商代有了大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区。我们会在殷墟博物馆中给各位详细介绍。
鼎,在最初的作用是一种烹煮器具,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到青铜器时代,鼎逐渐演变成一种地位、王权的象征。相传,大禹在统一天下时,把天下分为九州,每州用一个鼎来代表,拥有九鼎,以表示统一天下九州方国的领土。有一句话叫做得中原者得天下,我们平时所用到的“问鼎中原”便是由此而得,还有我们常说的一些成语,如“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等这些含有“鼎”的成语一般都跟权利有关系。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比照原件放大一倍的复制品,真品现存放在北京国家博物馆。
(带游客走向仿殷大殿,边走边说)
说起殷墟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说,作为文化遗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时代越久,历史价值越高。
在国际上被承认的、没有争议的中国最早的文明就是商代。殷墟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什么,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礼仪中心。它是一个王国的缩影,是其他任何遗产没办法比的。
殷墟作为中国重要的考古遗址是最早的都城遗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殷商时期的文字已相当成熟,所确立的古代都城制度、礼制、丧葬制度等也都直接影响后世几千年。
这就是殷墟之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和独特地位。
仿殷大殿外观
大家看:今天我们修复的这座建筑是宫殿宗庙遗址内一座较重要的建筑之一。这座大殿东西长51米,由于东侧的20米尚未挖掘,所以只复原了31米。这座建筑,面积阔大,是商朝的国王议事的朝堂。安阳处于平原地带,建筑材料以土木为主。您看,他们的房屋正是用茅草来盖顶,把黄土夯实作为台阶的。另外,商朝的房屋都是双重檐,四面斜坡,这样整体看来,就显得十分宏伟、庄严。《周礼考工记》中曾用这样八个字来形容商人的建筑风格:“茅茨土阶、四阿重屋”。
殷墟发掘简史展厅
我们参观的第一个展厅是殷墟发掘简史展。谈到殷墟的发现,应该首推王懿荣先生,也正是王懿荣先生在1899年发现甲骨文,从而使殷墟甲骨文闻名于天下。郭沫若先生称:“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
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小屯村民在田里耕作,时常有一些龟甲和兽骨之类的东西从土中冒出来。起初,人们并不太在意,也就随手丢弃了。不过有时候会有大批的甲骨出土,有的村民就会把它们整车拉回家中,填塞枯井。中国传统的中医中药中有一味药叫做“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或牙齿的化石,实际上从哪儿能弄这么多的龙骨用来入药呢?于是药铺大都以古骨充之,不论人骨还是兽骨,统统拿来冒充。研成粉末,作刀创药用。当时像这样的兽骨卖到几文钱一斤。于是,村民就开始将甲骨带到中药铺里出售了。当时,谁也不知道这几文钱一斤的“龙骨”,就是殷代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由于人们不认识它,不知道有多少甲骨片就这样被当作 “龙骨”毁掉了。直至光绪24年(1899年),当时任清王朝国子监祭酒的内阁学士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在北京武门外菜市场的达仁堂药铺抓药,在中药“龙骨”上面发现刻有字迹,并认定甲骨是殷商遗物。这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目光和甲骨的复见天日。这也是郭沫若先生的诗句“一片甲骨惊世界”的由来。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第二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王懿荣被慈禧太后派去镇守北京,北京失陷后投井自杀殉国,而他所收藏的甲骨由他的儿子(王翰甫)卖给了刘鄂。刘鄂通过研究,将这些默默无闻的甲骨编纂出版了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大家看这四位学者,在学术界被称为“甲骨四堂”,分别是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首先我们来看罗振玉先生,以前古董商为使甲骨卖出高价,一直都隐瞒甲骨真实出土地,而放出了甲骨出土地汤阴羑里说、新乡卫辉说等等,罗振玉派弟弟罗振常通过古董商范唯卿,找到了殷墟甲骨的真实出土地——小屯村。同时,罗振玉专程来到安阳收购甲骨,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罗振玉先生收藏甲骨将近两万片,但是非常可惜的是,他所收藏的这两万片甲骨后来捐献给了伪满政府之后,很大一部分流失到了日本。但是罗振玉先生对研究甲骨文有其独到一面,破解甲骨文字达到561个(目前我们发现甲骨文单字有5000多个,公认的不过1500个左右,罗振玉先生个人破解3分之一),所以说学术界尊称他为甲骨四堂之一。大家再看下面这位王国维先生,王国维先生被我们称为国学大师,他还有许多称谓,如:美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翻译理论家、史学家……等等,可以说集大家于一身。他根据出土的甲骨刻词和《史记》中的记载破解了商王的世系表。这一世系表与夏商周断代工程史基本一致。这位是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先生,是第一位在殷墟进行科学发掘的专家,从1928年开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当时随着李济、梁思永先生等海外归来学子的加入,把西方先进考古学带入中国,梁思永(其兄梁思成,父梁启超),很多重要的发现如:后岗三叠层、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都是在这一时期发现的。
1928年——1937年6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发掘总面积为46000余平方米,在殷墟范围内发掘出宫殿宗庙、王陵、手工作坊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数以万计的甲骨片、青铜器、玉石器、陶器。确定了史书中记载的“殷墟”的具体位置。为研究殷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价值。早期参与发掘的学者有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他们是中国考古界的领军人物,首开先例在殷墟进行野外考古发掘。所以说,殷墟是中国考古学者的摇篮,为中华民族培养了几代考古学者,开创了中国野外考古学先河,功不可没。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示意图。目前,确定宫殿遗址面积为70万平方米,发现宫殿54座,整体分为3组。最北的甲组基址,主要是居住区,靠南的乙组为宗庙区,丙组为祭祀区。符合我国古代社会宫殿建筑格局“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在下角的54号基址,也被称作凹字形基址,可能当时为祭祀旁洹河,洹河三面环水,商人在外围修建了这条防御性壕沟,将宫殿区包围成四面环水,这个位置可能是块风水宝地,易守难攻。同时在洹河北岸发现殷墟王陵,也就是殷墟王陵遗址。在这里共发现13处王室墓葬,但这些墓葬自1928年始,专家就想发掘,不过每次挖墓都碰到问题,当时我们安阳市地下水位很高,这给考古工作提出一大难题。因此专家只有等。一直等到80年代,由于安阳一直在饮用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至80年代已25米深,已具备各挖掘条件。专家就对13处墓葬进行发掘。除M1004墓葬西北角有一小方土盗墓贼没有染指,在其中找到四件青铜器,其他墓葬都是小陶器、小玉片,大件物品已被盗掘。
其实我们现在站的大殿是恢复在原来宫殿基址之上的,这里我们专门作了一处地基切块。上面的夯窝是模仿商人用木棍捆扎在一起夯实留下来的痕迹。我们看到这两个瓮棺是建造宫殿前举行奠基仪式时埋入地下的。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殷墟的几次重大考古发现:
(一)后冈“三叠层”的发掘
1934年殷墟第四次发掘时,梁思永先生选择后冈进行发掘,经过一个月,在216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彩陶、黑陶和白陶三种文化的堆积。彩陶属于仰韶文化,黑陶属于龙山文化,白陶属于殷墟文化。三层文化有层次的叠压着,它们之间存在着发展关系。梁思永对后冈三层文化的分析,不仅在殷墟考古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中国古代文化自成系列,具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规律。
(二)宫殿宗庙遗址
考古工作者在殷墟小屯发现甲骨文的同时,1934——1937年间陆续发现53座建筑基址,1991年在洹河南岸发现一座凹型基址,截至目前殷商宫殿区内共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基址54座。分甲、乙、丙三组,甲组建筑面积较大,推测是殷人居住休息的地方,乙组推测其作用是议政殿堂或宗庙,丙组推测是祭坛。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发掘向世人揭开了殷商王朝国都神秘的面纱。
(三)王陵遗址的发掘
1934年秋,在富有田野工作经验的梁思永主持下开始对洹河北岸进行发掘。共发现13座大墓,墓葬的形制分亚字型大墓、中字型大墓和甲字型墓葬。墓葬虽经多次盗掘,但劫余随葬品仍十分可观。铜器、石器、玉器、绿松石、白陶等,有的墓葬四壁用木板铺成,上有红黑相间的彩绘,甚至镶有野猪牙饰。
(四)甲骨文的三次重大发掘
从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至今,共发现近16万片,其中有三次重大的发现:分别是1936年YH127甲骨堆积坑、1973年H17甲骨堆积坑、1991年花园庄H3甲骨堆积坑。这些甲骨片上记载了商代的天文、地理、军事、政治、手工业、农业等各方面的内容,为我们研究商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说到盗墓,这件东西我们应该非常熟悉——洛阳铲。
最后,我们来看下甲骨文。
甲骨文的单字目前发现近5000字,已释读的有1500个字,甲骨文已“六书”具备,即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指事六种造字功能。以象形、会意、形声字为主,比如您看到的“日”、“月”、“云”、“雨”、“水”、“火”,正是商朝人用双眼观察大自然的事物体现在文字上。
其实殷墟甲骨六书齐备,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指事都有体现,所以甲骨文不只是最早,还得加上俩字——成熟。这里我们不妨来认识一些甲骨文的单字。……(例子)如果对甲骨文感兴趣的话,后面很多景点都跟甲骨文有关系,那里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至此大殿内容就全部介绍到这里了。
(带游客去殷墟博物院,边走边说,因为可以看到司母戊鼎)
还是看着这个鼎来说吧,据中国殷都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韩书清介绍,司母戊鼎为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是迄今发现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1939年出土于安阳武官村,当时是被几个盗墓的村民首先发现,后被一商家欲以20万大洋买下,但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唯有作罢,并重新埋下避免被其他人发现。1946年6月被重新掘出,同年10月底,为庆祝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驻军用专车把它运抵南京作寿礼,蒋介石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而国民政府终究因重量问题没有把其运往台湾。新中国成立后该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其形象也成为国家博物馆的馆徽。
外观介绍:这座博物馆是建在地下,它是由中国建筑研究设计院的崔恺先生设计的,他是中国建筑学界中生代的领军人物。他的方案为什么能够胜出,是因为他的设计符合现在世界上保护遗址的理念。同时尽可能地与整个殷墟遗址景观相协调。从平面上看,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字,这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文明中的重要作用。中心高出地面3米的这个青铜结构,象征殷墟的青铜器和甲骨文一样都是世界一流的。的确,这里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较专业、系统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馆。馆内展出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自建国以来在殷墟发掘出土的一系列文物精品,展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正前方大家看到的这个图案是我们博物馆的馆标,它是从青铜器上直接复制下来的。是儿子的“子”字,在商朝是王族的姓。字形看起来很有生命力的样子,就好像在引导我们向前走一样。
时间走廊:现在我们进入时间走廊,从民国开始,让我们一起穿越三千年时空隧道走进历史,走进殷墟。中间这个圆点表示的是公元纪年的分界,向前就是公元前纪年,向后就是公元纪年。也就是在西汉和东汉的中间有一个时间点,也就是王莽所创立的一个朝代“新”朝,再向前走我们已经进入到公元前,转弯过后,我们就跨越西周,进入商朝。
青铜板上的是“乳钉”纹,在商朝的青铜器特别是铜鼎上常常可以见到,也是商代最常见的青铜纹饰之一。
大家看到青铜板内壁的图案吗?它也是从青铜器上直接摹刻下来的,它的边框是个“亚”字,在商朝它代表有一定职位的人,通常这样的人是拥有兵权或军权的人。
主题水院:大家看水底是一个用青石板拼成的一个龟腹甲。上面有董作宾先生的一首甲骨文诗句:“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意思是:太阳照在树林的树梢上,时间进入黄昏,一阵微风吹来,水面上荡起层层波纹……很有一番诗情画意吧!董作宾先生是第一个主持殷墟科学发掘的专家,也是迄今为止在考古界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这个主题水院也在告诉我们甲骨文和青铜器将是我们接下来要参观的精彩部分。
门口这个图案也是青铜器的铭文,仿佛是3000年前的商人右手拿戈,左手持盾,守卫着他们创造的文化。
在这里我也要提醒大家博物馆内拍照时请不要开闪光灯,谢谢合作!
序厅:殷墟和商王朝的关系,这个时候要告诉大家商朝的基本情况……。商朝最后两个半世纪多不再迁都。《竹书纪年》记载273年不迁都,但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结果是殷墟年代应是255多年。这个都城的定位是商朝后期的都邑。
商王世袭表:商朝始祖相传为帝喾,商汤建立的商朝,帝辛为最后一位商王,也就是我们知道的商纣王。在位时间最长的是23代王武丁,其在位期间商朝基本达到了鼎盛,历史上叫:武丁中兴。
商朝文化图(不等于商朝的政治疆域图),可能是以今天的河南为中心,北——河北,东——山东、江苏,西——山西、陕西,南——湖南、湖北。
玻璃上的甲骨文:高祖王亥。商朝人心目中认为他们的民族跟鸟有关系。这些铭文反映了商朝人心目中有关自己民族起源的想法。
盘庚迁殷图:这个画面表现的是浩浩荡荡的迁都大军从今天的山东曲阜长途跋涉来到殷墟的场景。上面的图示都是有证可考的:酉、鬲、狗、马车、不同的帽子。
大邑商:是当时商朝人对自己都城的概念。讲的是都邑。整个展厅是参照世界上著名的学者对“文明”一词的解释来布置的:1.有城市;2.有成套的礼制;3.铸造术。接下来我们就通过陶器厅、青铜厅、文字厅和玉器厅来诠释3000多年前中国商代的文明……
西边是太行山,河流的源头,商朝的宫殿就建在这个河湾里。
相卜邑上古殷商;
富水地宗庙殿堂;
相阴阳留财聚气;
观流泉水口吉方。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是殷人在相宅基础之上进行“卜宅”所选的风水宝地。我们研究发现,殷代先民“卜宅”有三点符合古代《宅经》和中国传统的堪舆术理论:一是,洹水流经殷墟的入口与出口,其方向自西北蜿蜒流向东南,这是风水方家称道的“水口吉方”。笔者研究认为,洹河的北段流向与我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环境一致。因河水是冬暖夏凉,冬季刮西北风多,夏季刮东南风多,这样可利用大自然的风吹动河水之气来调节殷王都城的小气候;二是,河水流经宫殿区呈现“河曲环抱”状,风水术认为此地可“聚气留财”,(1987年在此“河曲”处以保护与展示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为目的,兴建了“殷墟博物苑”,2006年又在此河曲的濒临岸边建“殷墟博物馆”,恰好印证古代风水书所说“水抱边可寻地”的择吉而建的理论);三是,殷人所选的“殷墟宫殿区”与今天安阳市的城市选址的地下水文资料相符合。经钻探安阳市的地下水蕴藏呈现宝葫芦形状,十分有趣的是当年的“殷王宫”正好位居“宝葫芦”的中央,为“强富水区”,也是今天人们科学选择城市居住环境的理想之地。中外游客称道“这里的气场很好”!
从整个图上来看,看着是一幅太极阴阳图的图画,商代人把宫殿宗庙建在了阳极这一块,阳面乃活力之面。另按照易经的说法河曲乃生财之地,再者,此处据考证极富含地下水,这些可以从殷墟的发掘得出来,在几次大的发掘中因为地下水丰富只能等到地下水位降低以后才能进行。按照阴阳学的说法,水从西南来,出东北此乃吉地。再有就是这里三面环水可以做防御用,在另外一侧发掘出开有一条大的灰沟,这样就是四面被水环抱,可以抵御外敌的侵略。
这里有制作的实景和画在墙上的房子,都是四合院式的,这是经过考证的。商朝高等级的房子都是四合院,这应该是被商人广泛采用的。
陶器厅: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商代的建筑,殷墟作为商朝的都城,它那庞大的建筑群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呢?大家看这里,通过这里展示的商代出土的残墙,一幅景观画和建筑实物、生活用具来表现当时商朝的生活情况。它的外形,可以让大家看一下左边的夯土墙、陶的三通。接着引导看生活用具:陶器(不同用途)。
气候:3000年前的年降水量要比现在的多,年平均温度比现在的要高3度左右。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湖北武汉的气候,有专家说:一度三百里。武汉和安阳相距大约900里左右,武汉现在的气候特点也就是商朝安阳的特点,当然,这也是专家的推断。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商人迁到殷墟。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吃什么呢?
食物:羊、猪、切刀、小麦。在殷墟出土了一个鼎,里边有完好的猪肉,请看上边的那张照片,在下一个展厅我会给大家介绍那个盛猪肉的鼎。
饮酒:除了吃以外商人还得喝。商人喝酒在文献上是有记载的。周人认为商朝亡国的原因:饮酒过度。玻璃罩下的锥顶竹篓编织工艺精细,专家考证里边有一些谷物的残渣,分析是商朝人过滤酒用的,当时的酒酿造的时候残渣比较大,需要过滤一下,这个竹篓已经碳化了。
装饰:骨笄。使用示意图。
商朝社会生产很发达,那么他们之间怎么样交换物品,那他们需要钱,需要货币,商朝人的货币就是钱。大量随葬海贝表示有钱,生前荣华富贵,死后也要享受。
文化交流:原始瓷,硬陶是长江中下游的,可能是当时由长江中游生产通过交流到殷墟。右边的两件陶器可能是山西陕西那边生产的。
青铜甗:大家看这里面放着两个人头。先讲它的作用。蒸人头是非常残忍的,只有在安阳殷墟我们才能看到这样的标本。为什么说人头被蒸过,这种头骨掰开后是齐的,一般的头骨掰开是锯齿状的。这有可能是当时敌对国家首领的人头,商王朝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用很有地位的方国首领的人头来祭祀神灵告庙祖先。在殷墟出土的近17万片甲骨中,有两片是头骨,上面刻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都是有关战争的,比如:“祖乙伐方国”。
除了人头,还有祭祀用的狗,他们当时很喜欢狗。也会把狗殉葬,放在墓葬底部的腰坑里。至于为什么这样,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很清楚。但在中国唐朝时提到,他们会在墓葬下放铁牛……也许是为了防止地下鬼神的滋扰。
商朝是奴隶社会,大规模的祭祀是商文化的特征。这种祭祀在商王朝灭亡之后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绝迹。西周人认为太残忍。
王陵区的图很重要,一定要让游客看。
面具:用安阳话讲:我的名字叫子商……
人面范是商朝人用艺术的方式对自己形象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描述。他们的形象应该代表商朝人的形象。
(过渡)农业:
畜牧业:在商朝大量的发现牛。
制骨业:
青铜铸造业:商朝铸铜是用“块范”法铸造。
这是商朝的兵器—戈、箭镞等
有的兵器上带有木头,这是告诉我们它的安装方式。戈真正打仗时用的高度只达到人耳朵的高度。
带箭头的头骨有四处伤,当时未死,从战场上回来。
各位请看,这个鼎—名叫有盖提梁鼎,就是在这里发现的猪肉,可以想象这个鼎的密封是多么的好,能保存三千多年,这证明商朝的青铜铸造业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圆鼎:一般贵族墓中都会有,成对陪葬。但像这样的大圆鼎没有成对的。
接下来的展柜基本上是一个墓葬中出土的。体现一个完整的青铜器的组合。
觚爵数量的多少体现墓主身份的高低。
小方鼎:在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方鼎中花纹是最漂亮的,乳钉纹做的比较高,凤鸟纹纹饰精美。
青铜牛尊,造型非常的美,上边有盖,盖子打开后可以插在牛口中而不掉,这是一个酒器。
觚、角九套,角与爵的不同,爵是一个流一个尾,而角是两个流。
斝:这对斝是目前国内最好的一对。花纹主要是饕餮纹,但还有一种蕉叶纹,象芭蕉的叶子,有一种流动向上的升腾感。
商周时期是礼制的定形时期,礼制如果离开乐器就不成了。
鼓:木鼓是参考长江流域出土的青铜鼓和甲骨文中的鼓字复原的。安丰乡渔洋村(22公里)一个叫龙振山的老先生捡到了一块陶片,上面刻的图案就和这个木鼓是一样的。
车马器:车辕后的装饰品。驾马用的弓形器。
玉器厅: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商朝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阶段。玉器五类:仪仗类、装饰类、玩耍类、兵器、祭祀(柄形器)。
文字厅:甲骨文是殷墟文化的一个最核心的内容。这里展出的甲骨,是世界上最好的甲骨。展览方式也是比较先进的。在殷墟的地下有一座内容十分丰富的“档案馆”,这就是埋藏在地下的甲骨文,凭借它所保存的大量资料,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殷代社会真实的状况。同学们都知道,甲骨文已经是很成熟的文字了,它的造字方法已是六书具备,而且文法也和今天的文法相去不远。我们来看这几种主要的造字方法:象形、会意、形声——图略。另外,甲骨文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文字之一,是唯一发展演变使用至今的文字,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甲骨文是目前所知道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是殷墟文化的一个最核心的内容。甲骨有正反两面,它主要是商王占卜用的……(占卜的过程讲一下)
甲骨坑:表示的是在安阳河畔出土了甲骨文。坐下可以看到甲骨文的古今对照表,可以看到播放有关殷墟的内容。
“一片甲骨惊天下”:讲述的是商王带人打猎,占卜明天会不会受到灾难。
司母戊鼎:镇国之宝,它是严禁出口的。它本身是个方形鼎,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戊死后,她儿子为纪念她铸造的。反映了商朝的一种家族关系,一种人情,最重要的它反映了一种社会本质。重832.34公斤。84.77%的铜、16%锡,不到3%的铅。
鼎耳有裂纹,说明这个耳朵是假的,是后来按上去的。那么我们在看它的鼎足下部也是有很多疤痕,很不协调,说明这也是后来铸造的。这只鼎这么大,那么它们当时是扣过来浇筑的,商人当时把模和范做好后,如果一锅一锅往里浇筑的话,中间会存在一个时间差,会形成“冷隔”。那么我们推测,他们当时首先先算好浇筑鼎所需要用的铜液的数量,然后应该是在地上挖了个坑和多条地沟,把地沟先加温到900度左右的时候一起往地沟浇筑,这样铜液在浇注的时候热量并不损耗。最后浇筑完后打开一看,发现当初计算错了,鼎足上还有一段没有铸完,那么怎么办呢,只好重新浇筑。所以我们现在看来它的脚是半截的,是有缺陷的。
这个鼎本身有很多花纹,花纹有很多很多的谜在里面。我们首先看中间那一道叫“扉棱”,那么正面看是一个兽面,其实“扉棱”两侧是两个独立的纹饰,这个有人说是虎、有人说是龙,地下和上面的一样,只是耳朵处有不同。旁边上面是牛,中间是鹿,下面是虎。
鼎耳上看似鱼形,可现在也没有确定。侧面上有两只老虎在吃一个人头。《吕氏春秋》:饕餮食量很大,如果给它的食物不够的话,它会让你倒霉,所以人们供奉它。中国有位美学家认为它表示的是一种狰狞美。
人兽题材:大家仔细看这个人的面目表情很安详,带有微笑,那么就应该表示人兽的和谐。所以有人认为3000多年前商朝人信奉“萨满教”,巫师为了沟通天和地,这是巫师变成老虎的最后一个过程,在被老虎吃掉后就可以沟通人神,沟通天地。
没有一种解读被世人认可。
辛和戊是两个人,据说她们是同一个国王武丁的妻子。大家都知道妇好了不起,但是从地位上说妇好比不上戊。因为一从方鼎的大小,二是墓葬的方法。妇好墓只有160立方米,而戊的甲字形墓有1360立方米。
碑 林
30多块跟真人差不多样高的石碑矗立在古老的洹水之滨,这就是甲骨文碑林,这些石碑形态各异,都是仿照精选的甲骨片原来的样子放大制作的,甲骨片现存于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碑林甲骨文所记载的有战争,农业,医学,灾祸及至怀孕生子等等。通过这些记载,让我们了解到了商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请看这一块碑,说明的是商人要出去问问有雨没有雨,结果是:早上无雨、中午无雨,到晚上下雨。这一块是天干地支表,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甲乙丙丁和子丑寅卯等组合而成的。这一块是和妇好有关的,说的是:
中国最早的车马遗迹——殷墟车马坑(入馆后顺着西侧走)
作为21世纪的人类,道路交通已成为城市的血脉,早已和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今天的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现代化交通带给我们的便捷。可是,您一定更想知道商人的道路和交通是什么样子的吧?各位请看,这就是3300年前的马车实物和道路遗存。据古文献记载,最早的车是由夏朝的奚仲发明的。但是,至今没有发现夏朝的车。目前,考古发掘出最早的车则是殷墟出土的商代时期的马车。1935年,在王陵区发现了一座车马坑,这一遗迹的发现,首次肯定了殷代车子的存在。截止目前,共出土了70多辆马车,展厅内陈列了6辆马车,这6辆马车是1999年和2000年在殷墟的孝民屯和刘家庄出土的,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我们前面介绍过,商王朝国都的面积已达36平方公里,宫殿区、王陵区、墓葬区、居民区和个手工业作坊区等区域之间道路纵横,水沟交织,京畿之地的皇家道路就更是宽广,这段道路遗存是2000年在安阳航校发现的,整条道路由黄土夯成,宽8.35米,上面有4条车辙痕迹,两边各有1.8米宽的人行道,有快车道,慢车道,可以说是古代时候的一种高速公路。我们不难想象,繁荣的国都,富庶的京畿与辽阔的疆域之间,如果没有交通的便捷,没有马车这样快捷的交通工具,商王怎么能够实施卓有成效的统治呢。由此可见,商代的道路已经是四通八达了。那么,就殷墟发现的车马坑性质而言,由于大多出土在大墓附近及宗庙建筑旁边,有的车厢后边还殉葬一个奴隶,因此有理由相信这些车马坑大多都是殷人祭祀祖先的祭品与牺牲。难怪郭沫若老先生参观过殷墟后感叹说:“殷墟是我国奴隶时代的一个缩影”。
从出土的马车,可以看到商代时期的马车主要由两轮、一轴、一舆、一辕、一衡几部分组成,主体构件都是木质,少数是青铜制品。木头经过几千年全部朽掉,马车附近的土壤逐渐渗透进去,形成了一个大土块,经过考古工作者们一点一点的清理,把整个车的轮廓展现在人们面前。这几具车马,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展示价值。每坑葬车一辆,其中五坑殉葬两匹马,4坑殉葬各一人,经鉴定,殉人中3人为成年男性,一人为少年。
商代的马车一般都是两匹马和一个车,商人认为死后是去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有啥在另一个世界也要有啥,要把生前所用的一切都要带走,也包括我们现在所见的车、马。
这辆车马后边有一个殉葬的奴隶,他的左臂被砍掉了,右手指也少了三根手指,腹腔部分的脊椎也被砍掉了,双腿也被砍断了。据专家分析此人是被活活砍掉和打断肢体埋入的,其表情很恐怖。
在古时候形容一个国家是否强盛有一个成语:万乘之国。比喻这个国家的战车达到了上万辆。商朝也是这样的。我们现在来看一辆战车清理的非常完好。您看它的车轭是用青铜铸的,另外您、看车轴两端突出的车wei 也是青铜的,这就象汽车前的保险杠一样,防止两辆车错车的时候把车轴撞断了。
从考古发现看,马车最长的是3.08米、宽2.40米,最短的仅有1米多。商代一般驾驶两匹马,很少是四匹马。
这些马车一般葬在大型的墓道中或贵族墓的周围,商代马车以战车为主,还有代步的乘车、打猎用的田车。
从出土的马车来看,当时的马车除了用于夹马脖子的车扼和车轴是青铜的以外,其他主要部件均为木质结构,像车轮、车辕、车轴、车衡等,由于马车一般是由商代的皇室贵族乘坐,因此,马车上往往有华丽的装饰,比如车身上和马身上就有许多精美的青铜佩饰。您看到的这张图是商朝马车的结构图。看过这张图后,我们再来看甲骨文的车字。这是个典型的象形字,在商代就有十几种写法,从文字的变化上就可以看出汉字演变的轨迹,我们来看,车字经过简化由两个轮变成一个轮,直到汉字最后一次简化时成为我们今天使用的车字。
中国最早的祭祀场所——乙七基址
殷人在营造宫室宗庙等建筑时,要举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借以除妖避邪,镇宅安居。乙七基址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该基址为商代宗庙建筑遗址,规模宏大,推想其地面的建筑也定为不凡,这也反映出殷代已具有了很高的建筑水平。
我们看,基址以南有墓葬127座,分北、中、南三组。其中有车马坑5座,被杀祭的人牲有600余人。殷代的宫殿和宗庙建筑一般要经过奠基、置础、安门、落成四个步骤。一、基址挖成后,在基址下面挖坑埋狗,重要的建筑兼埋儿童,这是奠基仪式;二、地基打好后,在准备放础时,要在基面上挖出若干个坑,埋入牛、羊、狗三牲。有时加用人牲。然后填土夯实,再放置础石,这是置础仪式;三、在安门时,在门槛前后左右挖方坑,分别埋置看门的侍卫1——3人,皆跪仆相向,手执铜戈、盾牌,防卫目的异常明显,这是安门仪式;四、最后宫殿落成,要举行隆重的落成仪式,这时的用牲种类多,规模大,有时要杀掉上百人,连同牲畜,车辆,整整齐齐埋在建筑物旁。由此看来,整个宫殿区虽然浩大宏伟,锦绣华丽,显示了殷王的威严,但地下众多的牺牲,特别是那些被杀殉用来作人牲的奴隶,就更让人看到了奴隶时代奴隶主的残酷和奴隶制度的黑暗腐朽。
据发掘者介绍,乙七宗庙基址和宗庙的祭祀场,总面积大约3379平方米。根据统计,136个祭祀坑(墓)中共杀殉600余人。还有大量的用牲:献狗26只,羊18只,牛10头,马15匹。还配置6辆马车,排成向南行进的阵势。其中的北组祭祀坑更有重大意义。北组48个祭祀坑(墓),杀殉199人,其中斩首125人,其余可能为殉人。从祭祀场的5座车马坑(埋葬6辆马车)排列布局像甲骨文及金文的“车”字。以6辆马车为中心,每座车马坑里有3个战士、3套兵器,分别为驾车者、射箭者和持戈者。就器物的性质与部位来观察,推知驾车者居中,射箭者居右,持戈者居左。这6辆车似为一队,其前及左右分布着不同的人等。这些殉人有的头饰铜铃额带,有的头饰蚌花额带。殉人的骨骼或呈跪负铜器形,或跪坐手持武器,或俯身或斩首。
这众多祭祀坑里的殉人,谁是他们的统帅呢?据考古资料推测,可能是M20车马坑中乙种车厢中的那具殉人,因其口内含有玉蝉,寓意“转生”的宗教意识,可见其身份地位高于其他殉人。另外他所乘马车的装饰特别华丽,车饰上的龙纹、虎纹、蝉纹、星纹等处还镶嵌了绿松石,更能显示他是一个统帅。另有次于以上“统帅”的殉人,在祭祀坑极少数殉人的口中发现有两至三枚贝,贝是殷代的货币,口含贝是古代的一种宗教礼俗,类似后世的死者口含铜钱的习俗。以一个车队600余名步卒由一个统帅率领,陈列在乙七宗庙基址的正南方,其用意固然在庆祝宗庙的落成,同时也希望这些武装的灵魂保护住在宗庙内的祖宗灵魂的安全。此遗存的发现,为研究古代的军事和祭祀仪仗队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也是后人了解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的最形象的教材。从一定意义上讲,贵族阶层的这种杀殉制度也为埋葬本阶级挖掘了坟墓,这已被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证实。
乙七宗庙建筑基址和北组宗庙祭祀坑两处遗迹,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和向游客展示的价值。古代建都必有宗庙与祭祀场所。殷墟考古发现宫殿区内有宗庙遗址,确证洹上之邑为殷都。
乙八基址与乙七基址相邻,面向东,南北长85米,东西宽14.6米,发现柱础153个,西边柱础密布,是建筑物的主体部分,东边柱础相对稀疏,似为廊柱。据柱础的排列推测,该建筑当有三座门。
中国最早的档案馆——甲骨窖穴展厅
1936年在这里出土了一坑甲骨,编号为YH127,它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坑,共出土17096片,在1996年召开的国际图联大会上被专家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中国最早的档案库”。
距今3300年前的商朝社会,对于很多自然现象不能够解释,所以凡事依赖于鬼神,经常占卜,所用的材料是龟腹甲,他们在龟腹甲的背面凿上很多圆孔和长槽,把燃烧的木炭放到其中进行灼烧,龟片的正面会产生裂纹,商人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判断吉凶,然后把结果刻上去,我们它称这上面的文字就为甲骨文。他们刻辞有一定的先后顺序,首先刻叙辞,就是交代一下占卜的时间和贞人名字;接下来刻命辞,就是说明占卜什么样的内容;紧接着刻占辞,就是商王根据裂纹所判断的吉凶。占卜过去一段时间以后,他们要刻上验辞,记录占卜的是否灵验。
这就是著名的YH127甲骨窖穴出土地,hh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的甲骨最多的一坑,共出土17096片龟甲,现存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其中YH127是田野考古发掘遗迹的编号:“Y”代表殷墟,“H”代表窖穴或灰坑,“127”是这次发掘的窖穴或灰坑的序号,亦即总数为127个中的最后一个序号。在1996年召开的国际图联大会上被专家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中国最早的档案库”。大家看,在窖穴的一侧有一具蜷曲的人的骨架,它是和这坑甲骨埋在一起的,据专家推测,应该是当时看管这坑甲骨资料的管理员。
现在大家随我来了解一下它当时发掘的情况。殷墟第13次发掘从1936年3月18日开始到6月12日,已经进行了83天,天气炎热起来,工作人员准备结束这次发掘工作。就在做最后的清理时,从未遭到破坏的完整的一坑甲骨被发现了,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了小小的安阳城,按照常规做法,甲骨窖穴是在原地清理发掘的,但是在揭出了3760块甲骨后,坑中的甲骨反而越来越多,源源不断,连坑的边缘也没有找到。第二天情况依然如此,而且完整的龟板出土很多,十分珍贵。情况汇报到史语所,学者们都很振奋,最后一致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这坑甲骨整坑运到南京室内发掘。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图片,他们请人特制了一个大木箱,把这坑甲骨周围的土清理出去,然后用大木箱套在粘连在一起的甲骨堆上,然后通过马道和绳索把这坑甲骨运至地面,可是,这坑甲骨连同土块装箱后就重达6吨左右,那是1936年,安阳还没有汽车,也没有起重设备,怎么办呢?大家集思广益用土办法组织了64个人的担架来抬这坑甲骨,众人一步一挪的用了两天两夜的时间把它运到了火车站,送到南京。在南京室内花了半年多时间,整理出17096片龟甲。从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YH127刚出土时的原貌,它直径长1.8米,甲骨堆积层厚达1.6米。其中完整的龟板有300多版,牛的肩胛骨只有8片。特别是完整的龟板,它上面的内容对我们了解商朝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内容极具研究价值。
这坑甲骨不仅数量多,而且甲骨上所纪录的内容非常丰富,大都反映的是商朝武丁时期的内容。这一时期也是商王朝综合国力最为强盛的一个时期。并且发现了一版最大的甲骨长44厘米,经过专家鉴定这块甲骨属于马来龟。
商朝的生产力比较低下,对于很多的自然现象不能够解释,所以凡事依赖于鬼神,经常占卜,所用的材料是龟腹甲和牛的肩胛骨。他们在龟甲的背面凿上很多圆孔和长槽,把燃烧的木炭放到其中进行灼烧,龟甲的正面就会产生裂纹,商人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判断吉凶,然后把结果刻上去。所以我们说: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就称为甲骨文。这些刻词有一定的先后顺序,首先刻叙辞,就是交待一下占卜的时间和贞人名字;接下来命辞,就是说明占卜什么样的内容;紧接着刻占辞,就是商王根据裂纹所判断的吉凶。占卜过去一段时间以后,他们要刻上验辞。纪录占卜是否灵验。
相传自从盘庚将商都迁至殷墟以后,商朝只是兴旺了一个很短的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时,国势衰微,武丁决心振兴朝纲,可是举目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一直为此忧虑。后来武丁有一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叫说的圣人,那人的背有点驼,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着绳索,状如囚徒。神人说:"这就是你要找的圣人。"武丁醒后,令人按梦中说的模样画成图像,命群臣四处寻访梦中的圣贤,结果在虞、虢之界一个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了一个叫说(音同越)的奴隶,便将说带到朝中。后来,说果然帮助武丁治理朝政,使武丁在位时期成为商朝后期的极盛时期,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
中国最早的女将军墓——妇好墓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能征善战,屡立战功,被称为我国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女将军。走到妇好墓享堂广场,会看到一尊高约3.5米汉白玉妇好塑像,再现了妇好生前的英姿和风采,这位国王有三个妻子,但是非常宠爱妇好,因为妇好能文能武,经常帅兵出征,在甲骨文里记载她帅兵最多的一次是13000人。由于她过度操劳国事,在中年就病故了,国王破例把她葬在了宫殿区中,由于很多人没有料想到宫殿区内有墓葬出现。所以这个墓葬没有被盗过,保存的非常完好。专家们推测,由于连年的征战,妇好终于积劳成疾,先武丁而亡,想到妇好生前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武丁决定对妇好进行厚葬,而且武丁破格将妇好葬在自己处理国家大事的宫殿区里,并且在陵墓上精筑享堂,以示纪念。
在广场南侧的妇好墓,它真实再现了妇好墓发掘时盛况(妇好墓是1976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主持挖掘)妇好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墓底距地面深7.5米,随葬品出土1928件,分6层葬于墓内,妇好墓是一座未被盗过的殷代王室墓,随葬品出土极为丰富,其中出土青铜器468件,总重量达1600多公斤。墓最底层发掘有黑红相间的漆皮,推测应为妇好棺材的位置,左右两侧摆放是6700多海贝和755件玉器,随葬的755件玉器,每一件都称得上巧夺天工,这些玉雕不仅工艺精巧而且生动活泼,形神兼备,堪称商代玉器的精品,显示出当时造型艺术与琢玉技术所达到的高度水平,这些玉大部分还来自辽宁、新疆等地。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她墓中的随葬品。首先大家看到的是司母辛铜觥,它是当时盛酒的用具。您看它的头部是马头,也有人说是牛头。前边的两条腿很明显是蹄类动物的腿,后边却是鸟的爪子。倒酒的地方叫做流,您看就在马的下巴。
我们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名叫zeng形器。它是一种气锅。锅的中间有一个气柱,把食物放在气柱的周围,水蒸气从气柱喷出来,能把周围的食物蒸熟了,就象我们吃的云南的气锅鸡一样。
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是孔斗当时舀酒用勺子。
您看到这两件兵器名叫钺,是权利的象征,大的这一件重量是9公斤,另外这一件重8.5公斤,您看这一件上边有两只老虎在吃人头,这叫虎吃人头纹,在商是兵权的象征,另一件上边是一个龙头,两条龙的身子,这在商朝是王权的象征,说明这个女将军当时集军权、王权一身。
在妇好墓中出土的三件珍贵的象牙器,我们看到就是其中的两件象牙杯,您看到的这一件上边是绿色的,其实上面镶嵌的是绿松石,而一件虽然没有镶嵌宝石,但是花纹雕刻的非常精细,手柄雕刻的是一只栩栩如生的大老虎,杯身上的花纹非常有立体感,采用了半浮雕的雕刻手法,完全可以和我们的电脑绘画相媲美。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妇好墓的最底层,墓葬的深度是7.5米,没有墓道,呈竖井形直上直下,我们看到正中间红色的就是妇好棺材的位置,由于挖掘到6.4米的时候,出现了大量的地下水,而它的棺墓没有任何防水的措施,所以棺材和尸骨都腐烂掉了。相反我们看到二层平台上奴隶的尸骨反而保留了下来,这是因这它们都在水面之上,没有被水浸泡到,我们看到壁龛里陈列的是妇好生前的贴身侍从,她的右上方是一个婴儿,左过的尸骨是被腰斩和截肢的,在妇好死后一共有16个奴隶来为她殉葬,除此之外还殉葬了6条狗,我们来看一下她墓中出土的随葬品。正中间黄色的是海贝的化石,海贝是商朝的流通货币。是我们中国最早的货币之一----贝币。今天和金钱有关的汉字一般都要加一个贝字旁,如“赏”“赐”贵贱等等。您看到这些是玉器,有755件。经过鉴定后大多数是新疆的和田玉。说明3000多年前从新疆的和田到安阳已经有了一条玉石之路了,比我们了解的丝绸之路还要早1200多年。四周的是一些青铜器,大部分是酒器和食器。您看到二层平台上的小圆坑,是三千多年千商人用木头夯土是留下的。您看周围的土层非常坚实。他们把土夯实后,把妇好的尸骨和价值高的随葬品埋在最底层,然后平铺一层木头。这就是我们说的棺椁。他们还会把另外的随葬品摆在木头的上边。添一层土,然后在摆一层随葬品,再填一层土。就这样一直到地面上有六层,算上最底层一共是七层。
在墓的壁龛摆放有奴隶的骨架。奴隶主阶级不仅生前挥霍浪费这些社会财富,死后还把大量的珍贵财物带入地下,仅这次出土青器重量达1600公斤以上,还有大量雕琢精美的玉器、石器,象牙杯和数百件骨器。据专家研究,甲骨文里面,有200多条卜辞与妇好有关,涉及到妇好征战、祭祀、分娩等方面,妇好曾经为商王武丁主持过不少的重要祭奠。妇好墓里出土的大量的青铜礼器也印证了这一点。妇好墓里,有两件出土的铜钺特别引人注目。铜钺之上铸有“妇好”的铭文。甲骨文卜辞里,与妇好相关的条目中记载了妇好多次和征战:她率兵东征西战,最多的一次竟带兵13000多人,这也是甲骨文记载的战争中动用人数最多的一次战争,妇好可谓身经百战,劳苦功高。妇好死于武丁时期,她的一生可以说是在武丁时期度过的,因而墓中出土的随葬品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埋葬制度以及揭露殷王室极度奢侈的生活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我们再来看一下上面的土层切块。您看到第一层的是一些陶器。第二层白色的是一只玉臼,用来研磨朱砂用的,我们还可以看到上面有红色的粉末。第三层是一只石磬,这是商朝的乐器。在一只石头上可以敲出五个音。我们今天的音乐学家可以在一只石头上完整的演奏出东方红的曲子。五音俱全了。
妇好墓中的随葬品越往下越丰富和珍贵。您看到的是象牙杯和她们用的发簪。灰色的是陶埙。商朝另外一种乐器,最外面这一层是铜觚,商人的酒杯。
妇好墓的发现被评为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二层展示的是妇好墓出土随葬品的放大复制模型,在妇好墓广场北侧,有一处立石头的地方,是1952年11月1日,毛主席视察殷墟所停留的地方,旁边是当时水渠上的小桥,那时这里是一片庄稼地。这说明毛主席对古老文化非常重视。
游客朋友们,我们各位导游讲解即将结束了,我们随时都欢迎各位有机会再度光临我们景区参观,我们愿为大家提供更加丰富的遗址展示和更为优质的服务。谢谢各位,再见。(张洪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