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育率,首先要破除“学历崇拜”

前些年我陪一个朋友去安定医院看失眠,楼道里挤满了带着孩子来看病的父母。病人有高中生,大学生,还有刚上班一两年的年轻人。我不认为医院可以舅的了这些孩子,病根不在他们身上,而在于人们脑子里的“聪明迷信”。

媒体为了流量,总会把某个人的成功归结于他的“聪明”。久而久之,不仅大家都信了,连这个人自己也信了。

当你抛硬币的时候,前10次是正面,你会觉得下次是背面的可能性很大。但其实你第11次抛硬币的结果跟前面10次没一毛钱联系,依旧是50%的概率。这点塔勒布在《随机漫步的傻瓜》中做了充分的说明。

同样,一个人的成功,努力,聪明,毅力都占很少部分,真正决定性的,还是运气。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讲过一个例子。他毕业后去出版社做了几年翻译。后来他回来读研,他一起本科毕业的同学已经当上教授。他不在的那几年,复旦大学搞年轻才俊计划,提拔年轻人做教授,被他同学赶上了。等他读完研究生想留校,计划结束了。他不得不等上7年才当上副教授。此时他的同学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了。这不是说我们干脆就躺平了,躺平连好运的机会都没有了。

对聪明的崇拜,不仅错误,而且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害。聪明的人,看起来懒惰,实际是别人认为有意思的事,他们觉得太轻松,不刺激。当一个人觉得什么都没意思,就不会对未来抱有希望。人是需要希望才能活下去的动物,一旦希望没了,心就死了。心一死就无欲无求了,更别提生孩子了。最好的例子就是日本。日本是一个典型的高智商低欲望社会。

我想我们都认同,像日本这样的社会,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

这样的社会之所以会产生,可能仅仅来自这样一句简单的话: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其他行业真的就比读书的人挣得少吗?就没读书的人快乐幸福吗?如果你真去调查了解一下,其实存在着很多媒体上看不到的富豪。他们从事着「物流」、「垃圾处理」这种对我们读书人来说,“隐形”的工作。

现代社会,没有各行各业的配合,我们都无法生存。

虽说任何行业做到顶尖都很难,但不是只有顶尖才能生存,行业内存在不同生态位。

我们首先应该问问自己,什么是幸福?仅仅是钱吗?还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怎样找到喜欢的工作?没有捷径,只有多尝试。尝试阶段没必要用豪华配置。500的画笔跟5000的画笔画起来一样有趣。

最重要的是真心觉得有意思。有意思就会做完还想做,越做越好,最后看起来就像天赋。

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这是一个无脑苦读不再奏效的时期。是一个重新发现世界和找到自我的时期。

我相信在未来,大家普遍会找一份维持生计的基本工作。每周只工作三天。而现在的副业将是未来的主业。当人们在工作的热爱中感到幸福,就会对明天充满希望,自然就会生孩子。

然而这一切,没有行动都等于零。如果你不想成为收集广告的垃圾桶,就关掉手机,从床上起来到外面去。先走上100米,又不会吃亏,别不舍得。然后再走100米,再100米,再100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