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有那么多的故事生灵,它们都在寻找与之灵魂相近的主人,入住他的身体,主导他的心智,撰写他的命运。
——摘录自贾平凹《故事生灵》
生灵,佛教用语,意指世间万物。
佛教认为,万物生长均与人类平等,尚具有佛性。“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 ”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万物行走于世,它们所衍生的爱与生命都值得人类敬畏、怀念。
『赤子之心』
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被世人誉为“鬼才”的贾平凹先生。
在其不惑之年为过去悠远的意象生命进行了一番自我剖析解读,只为寻找生命中流失的珍贵——《故事生灵》自此诞生。
之初,我们带着生命故事走来,木讷,缓慢。那些痕迹成了自己在这个世界存在的唯一证明,在茫茫人间占据着某个角落。
你知道吗?
每个人的灵魂中都住着一个故事生灵,它在你呱呱坠地,第一声啼哭时便与之相依。它记录着你生命始终,离合悲欢,牵引着你寻找心底的梦想,抵挡住伤害你的苦难……
时光荏苒,不过转身的一瞬,幼苗已成参天大树。回首过往故事,种种尘封的记忆逐渐苏醒,你看到故事中,有你所有的欲望,以及由此而生的躁动、彷徨、忧伤和欢喜。
贾平凹的一颗赤子之心,犹如源源不断的养分,滋养着灵魂深处的生灵,唤醒迷失在繁华人世的冷漠。
三十万字,十六个故事,横跨四十余年。
鬼怪、动物、传说、天神、人心……纷纷于作者笔下幻化成形,世间游走。在读完这十六个故事后,对于贾平凹,脑海中开始形成一个更加清晰的影像。
他已过去的大半生、养育着他的土地、人性善恶的感叹,犹如一把利剑,切开真善美的假象,逼迫我们直视背后的丑陋卑劣。
鲜血淋漓,剑刃入骨。
『夸父追日』
用最纯粹虔诚的心,演绎一场场令人发笑的悲剧。
犹记得孩提时的我,对于神话故事《夸父追日》甚为喜欢,百看不厌。当时每每看到末尾,总会因为夸父的死而伤心落泪。现在想来,儿时的理解最是简单不过,并未真正懂得夸父的结局。
依稀记得故事的末尾是这样一段文字:“夸父死后,他的高大身躯变成了山脉,头发变成了树木,血液变成了河流,扔出去的那根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
肉体生命的消逝,却以另一种方式回归永存。山脉、树木、河流、桃林……万物生长,生生不息,循环往复。
这与《故事生灵》所表达的大环境尤为契合。
『油月亮』
以动物和草木作为故事种子,细心呵护,浇水施肥,渐渐枝繁叶茂。在这十六篇故事中,其8篇故事的种子是动物,1篇为草木。
而这其中又以蛇为隐喻的《油月亮》最得我心。故事导语作者是这样写的:
蛇:脆弱、自卑到极致,它才生出了毒牙。
简练明晰的文字,配以一幅蛇的黑白插画,为这个故事拉开了序幕……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名叫尤佚人的杀人犯,全篇两条支线交错述说。
其一是,人民警察对尤佚人的审讯,惊心于他的残忍暴虐;其二是,尤佚人自己对过往的回忆,充满无助和绝望。
这种叙事手法,与电影中的回忆蒙太奇、隐喻蒙太奇恰有异曲同工之妙。如电影镜头般反复切换,让观者清楚的看到了尤佚人可怜、可悲,可恨的一生。
有因必有果,尤佚人的回忆是因,当下是果。而因果间的故事,便是作者贯穿全篇的主线,也是《故事生灵》的共通之处:
人心凉薄,人性难定!
『朝圣之路』
一次贾平凹式的朝圣之路,永远进行时。越来越多的人在途中相遇,寻着心灵的方向,洞悉人性,洞察人心。
熟悉贾平凹作品的读者应该都知道,对于《山海经》,他有着执拗的偏爱。这一点,在其诸多作品中均有体现,其中以《老生》最具代表性。
我还记得曾看过一篇采访贾平凹的报道,在谈到《山海经》时,他说:“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文化的源头都在《山海经》里面,中国人对外部世界形成的观念就是从《山海经》里面来的。”由此可见,《山海经》对其影响颇深。
在《故事生灵》中,余下的7篇,字里行间都有着深刻清晰的痕迹。其中3篇以山海经异兽(饕餮、狴犴、天狗)为隐喻。所提及的鬼神传说则有狐仙、山灵、水灵,以及女夷。
书中以狴犴为隐喻的故事—《制造声音》,篇幅相对较短,但留存的印象和思考,却不输其他。
狴犴,形似虎,龙之第七子。
《龙经》中有云:“狴犴好讼,亦曰宪章。”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虽是牢狱的象征,却也是黎民百姓的守护神。
此篇故事中,离休专员惠世清一直保留着一段特殊录音……过去的某个秋天,惠世清在一贫困州任职,遇见了一件奇事:
“树会说话的!树真的会说话的!”老头杨二娃嘶哑的喊声,尤在耳侧。因为一棵树,还差十天便七十岁的杨二娃,已经风雨不改的告了十五年零三个月。
为了告状喊冤,唯一的儿子因故去世,老婆上吊身亡……可他呢?依旧是,倔强得可怕,执着得可敬。
末,椿树依然活着,人却长眠于黄土。
惠世清在祭奠杨二娃时,风乍起。风是看不见的,但椿树枝叶摇摆,嘎嘎作响,风就有了形状,树也有了声。
他想到老人曾告诉他,树是会说话的。他听不出来,就用录音机录了下来,多少年,一直试图听懂树说的话,一直未能如愿。
虽然老人给惠世清最后留下的,是一个看不见的问号。但是,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洞悉人性,洞察人心的心灵反思。
真正的作家,亦是优秀的医生,医治心灵顽疾的圣手。百年前,周树人弃医从文,直讽社会病态;百年后,贾平凹笔墨挥洒,思索生命哲思。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贾平凹的《故事生灵》,以万物为生,心灵为眼。每一个你、我、他,都能找到自己生命的影子,或深或浅,弥补错失的珍贵。
这本书我一直放在书桌上,每一次翻看,都是不一样的故事。所以,这其实也是一篇永远“未完待续”的读书感悟。
书中文字虽未变,书外情感尚百变。
而在这诸多复杂的情感中,唯一不变的,是贾平凹诠释生命深邃的远见卓识,有如万物生长般绵绵不绝、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