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款优秀的产品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微信背后是张小龙,而360背后就是周鸿祎。虽然以前也会戏称周鸿祎为周大炮,但这是因为他敢于说实话的性格决定的,也正因为敢于说实话,他的分享就比较有参考价值。以下我就针对他《做一款好产品的六字法则》进行相应的总结分析。
一、互联网+
要理解互联网+,首先得要理解互联网本质的力量。互联网最本质的力量在于网聚人的力量。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跟人之间的联系比较弱,会出现强大的区域性。而当互联网出现之后,全世界的人都被连起来了,这个时候世界就是平的了,互联网的群聚效应就会产生巨大的价值。周鸿祎说,这个价值随着互联网节点的数量增加呈指数级地增长(在互联网中,每个人就是一个节点)。而且这个节点的效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显得更有价值。互联网本质的力量在于它从本质上改变了人跟人之间的连接关系。
其实近几年,互联网+的概念一直被炒作,但是实际上很多人从事的并非互联网+,他只是传统的产品加上互联网罢了。举个例子,一个卖鞋的开了个网店,就叫互联网+吗?不是,他只是利用了互联网,但是并不一定达到互联网+的程度。记住前面所说的,互联网+的本质在于改变连接关系。在演讲中周鸿祎举的例子是优步,他说优步这个软件就改变了用户和出租车之间的连接关系。从前人和出租车之间只有你见到了出租车你才能打车,而优步的出现使得人和出租车通过互联网联系了在一起,这就是连接方式被改变了,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
所以在运用互联网+这个概念的时候,要思考如何去改变之前的连接方式。周鸿祎说未来的趋势是人、物、服务互联的模式。他说近几年炒得很热的物联网很容易误导大众。如果说只是单纯的物物联网,这在工业上很多年前都已经实现了。如果要真正达到人、物、服务互联的模式,也就是说他所谓的internet of things, 必须要有基础的设备采集数据,云端分析数据形成大数据,再反馈给设备,从而达到智能化。当然这个具体要如何去运用,就需要大家自己开脑洞去努力思考了。
二、如何打造产品
这边就需要提到了标题中所谓的六字:刚需+痛点+频率。一个好的产品必须要有刚需,能解决用户的痛点,同时对用户而言又有一定的使用频率,就以前面说到的优步说吧,打车就是个刚需了,在高峰期打车难这就是一个痛点,而打车是一个几乎每天都要用到的,这样频率也有了。一个好的产品必须同时满足以上三点。
周鸿祎告诉我们,如果想打造一个好的产品,不能一上来就拥有所有的功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这是不现实的。他举了facebook和微信的例子。他说起初二者都是解决了一部分人的问题。比如说微信,最初真正让它火爆的就在于它摇一摇功能,所以一开始你只能着眼于一部分人的需求,让一部分人成为你的铁杆粉丝,让一部分人对你一见钟情,这样才能打造好的产品。facebook其实也是一样的,一开始只是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没有像现在什么功能都有。他说facebook如果一开始就想做得如此复杂的话,那肯定是要失败的。
其实产品在设计伊始只要能为用户创造价值,解决用户的痛点,并有一定的使用频率就可以开始研发了,不能等到尽善尽美。因为任何一件产品都需要有个迭代的过程,1.0,2.3,3.0……,大用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谷歌浏览器现在已经有四五十个版本了,这就是产品迭代的最佳例证。任何产品都不可能一开始就做得极度复杂,就像一个设计大师说的那句话:less is more,初期的产品越简单越好。周鸿祎分享一个例子是,有人想找他投资,说了半天没说清楚,就被拒绝了。他说如果一件新产品如果没办法用两三句话说清楚,没办法在两三句话之内让人对你一见钟情的话,那基本就没有戏了。
所以我觉得在这六字之外,我们要学习的是,产品在研发初期一定要简单,只要能解决用户的痛点,只要能为用户创造价值,并且对用户而言具备一定的频率,那么就可以开始研发了,一切从简。如果要后续的功能,在产品迭代期慢慢完善就可以了,这是每个产品经理毕业必须思考的问题。《重来》这本书也曾提过这个观点:“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开始动手。”其实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世界也是这样演变的,不管是生物学还是经济学,还是政治学都是符合这个规律的。就拿我们的生物而言吧,整个进化史就是从单细胞生物逐渐进化,到最后才成为一个高等动物。所以构建产品的核心在于从0到1的过程,而到1这个程度之后,你要如何去完善那就是后续迭代的事情,不需要在开始就想得那么完善。
第三、体验
关于用户体验的问题,周鸿祎在很多个场合都分享过了,他说其实对于用户体验而言,三个字就可以概括一切了:超预期。用户对你的预期比如说是100分的话,如果你做到了120分,那这样就超出预期了,这就是优秀的用户体验。了解海底捞人应该都知道听过这么一个说法:用户想要打包还没吃完的西瓜,服务员却给他打包一整个西瓜,这就是超预期。
需要理解的是,体验这种东西一定要建立在刚需和痛点之上,没有刚需和痛点的体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实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已经分析过了,我是拿手机这个来做分析的。手机最基本的刚需是通话上网,如果连通话和上网这基本的刚需都无法实现的话,那谈什么UI设计、用户体验都是扯淡。
周鸿祎在演讲的过程中讲了一个比较搞笑的事情,他说他们的产品团队设想了一个智能捕鼠器,用户体验非常好。采用各种高科技,可以实现蓝牙连接,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连接实现各种智能的功能,这他告诉我们,这个产品最大的问题就没有没有刚需。现在一般人家里基本都没有老鼠,谁要这么一个捕鼠器?用户体验这种东西一定要建立在刚需和痛点之上。
第四、同理心
在分享关于产品打造用户体验设计的过程中。周鸿祎着重强调的换位思考,他说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要有同理心,才能打造优秀的产品,实现良好的用户体验。
周鸿祎在这边用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比方,他说用户对你产品的第一印象好才能一见钟情,但是在后面用户体验的打造就是让用户对你的产品日久生情。他说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这两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如果要达到这两点,你就是需要有同理心,需要换位思考,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当今很多产品经理所谓的需求其实都是伪需求,都是主观思考,这就是没有同理心导致的。
其实关于同理心的重要性,我在前面的文章已经提到过了,这边我简要做一下总结吧!
之前在亨利穆恩的《神奇的组织行为学》这门课里面学到,在进行组织管理时,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他可以帮助你正确地处理组织关系,正确的给你团队成员做好情绪管理,从而提高团队的满意度。只有强大的同理心才能帮助管理者感知员工的需求,继而满足员工的需求,激发员工的善意,最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同时同理心在在沟通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你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流畅的沟通,而不至于存在歧义沟通破裂。同理心是处理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武器。
而上文也说了同理心在于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也是异常重要的,你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其实就是在替用户创造价值,真正的为用户考虑。
同理心其实是可以培养的,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去练习,尽可能的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就可以更好地去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我决定从今天开始写的每一篇文章后面都要留1到2个问题,让读者一起思考,这样我们可以共同思考,共同进步。我今天想说的问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产品还没有完全的解决我们的痛点?请在评论区回复我们一起聊一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