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纵是随心所欲地生活,比如玩手机,看电视,玩游戏。而约束属于自律,因为有梦想,有责任,有目标,就会有所作为有所不为,不会沉迷于令家人不愉快,对社会也没有好处的事情上。
我的小学生们都曾经犯过同样的错误: 沉迷手机游戏,敷衍了事对待学业。至今还仍然有一些不思进取,放纵自己。
而这种沉迷,不能全怪孩子没有约束力,因为手机病是一种全民通病,孩子只不过是被社会同化了而已。且不说别人,就反思自己家,父母在休闲时间里做什么事情?我看到自己的亲人们也具有这种病,姐姐一家三口,电脑闲置,工作学习之余,每人抱一部手机,看视频,玩游戏,刷微信,就是不愿意交流。因此和孩子说话时,一句不合,就各自转身,脸上只有不满情绪,口中只有抱怨之语。而依我来看,宠溺孩子不是导致冲突的直接原因,手机才是罪魁祸首!
家长的休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这是不容质疑的。曾经有一个学生,她不善于言谈,但是却心思细密。她一篇又一篇精彩的日记使我曾认为她会成为一个写作者。一般不善于口头表达的人却拥有书面表达的能力。撇开这个不谈,我想说的是她的父母,她的父母休闲时间都给了麻将,家里整日热闹非凡,经常有十人以上。她很愿意学习,就在日记里诉说对父母的不满,讲在这样的环境里,根本没有学习的地方,更别提那些闹嚷嚷的噪声了。她请求我去她家,劝劝她的父母不要再这样做了。我没有答应她,而是给她出了一个主意: 你就把这一篇日记放在餐桌上,他们自然会看到。
果然,第二天见到她的妈妈,就不好意思地对我说: 真没有想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影响太大了。现在都不敢让孩子看到打麻将了,得偷偷地找地方玩。
当然家长的休闲方式我不能干涉,因为谁也改变不了谁。我试图说服自己的大姐不要打麻将,女儿也很有意见,但是她却很难说服,大有一种谁要想干涉我就生气的模样。但是事实上,家长的休闲方式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一个孩子说,因为玩手机,也被爸爸打过,但是心里却在嘀咕: 你还不是也整天抱着个手机?
从孩子身上看父母,总会有一些父母的影子。我现在就觉得自己跟母亲有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我通过阅读增加了见识,拓宽了视野,能够时时警觉到自己的缺陷,可以自我救赎,而从不肯读书的人,又大有人在,你怎么能够改变她呢?除非自己愿意,真的谁也改变不了你。
再回到刚才讲的女学生,她并不喜欢打麻将,但缺少父母的引导和督促。本身有很多优点,如果发扬下去会前途无量,但是她连学业都没有修完,就踏入社会。我感到深深的遗憾,如果父母对她要求高一些,平时多交流,让孩子有一个追求,有目标,也许她会很有出息的。
父母的期望值对孩子也是一种约束。他会认为,父母要我成绩斐然,我有差一点,也不会太安泰。他会愧疚,愧对父母。而没有任何期望值的,孩子一定会放纵恣肆,无所顾忌,无所适从。我们班上那两个孩子,为什么头脑相当聪明,学习却懒惰邋遢,越来越无事可做?追根究底,其实就是父母完全彻底地放任自流。
老师不是万能的。如果父母肯约束自我,给孩子一个好的标杆,那么,孩子自己就会闪光,老师只是引导,家长才是主因。
为什么人们常说: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里面的含义你明白吗?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个人的努力,个人的奋斗,才是成才的关键。
今天我对孩子提出了要求,就是自律。他们尚且能够做出深刻的反思,有的孩子还能够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提醒自己:不能玩手机,我一定不玩手机。他做到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可见孩子的可塑性强大至极!真的令我很欣慰,而多年来养成了打麻将的,不约束自己的习惯的成年人们,愿意改变的真不多,除非他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有多不良的影响,他又特别爱孩子,期待孩子成为什么人,那得具有一定的情商。
自律对于个人的确很重要,这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但真正能够自律,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坚定的毅力。我的学生们给我上了一堂课: 要想管教别人,自己先得约束自己。
因此,我不能让学生说:你自己还怎样呢?你没有资格要求我们。不过,孩子内心的声音通常会畏惧大人的权威,而不发出来。但作为一个有孩子的大人,你得善于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约束!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