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首先,供应链管理本身是“软科学”,有科学的成分也有艺术的成分。
那什么是科学呢? 它是研究事物如何形成、如何运行的学科。我们学过物理,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它能够解释为什么成熟的苹果要往下掉,只要在地球上,不管你在哪个国家,在什么环境下, 这个定律都能用来解释重力现象。我们都知道热胀冷缩,只要加热金属, 它就会膨胀。我们学过化学,知道水能够通过电分解出氢气和氧气。科 学能够建立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因果关系背后是科学定律在起作用,科学定律是有普适性的,可以反复被检验。
再来看看艺术,它是观察环境并创造性地通过文字、音乐、 绘画等,表达想法、情绪、感受的学科。一个艺术作品,不同的人看了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人说好就有人说不好。再来看看供应链管理,它需要通过管理人、物资、设施、事情来达成服务客户和创造价值的目标。人是客观物理存在,同时也是社会存在,从公司内部来看,你把同样的人放到不同的群体中,让他做一样的事,达成的结果一定不一样,哪怕同样的人在同样的群体中,让他反复做一样的事,达成的结果也会有偏差,原因是人类的行为是很难准确地被预测的,这就带来了流程上的不确定性,进而会导致供应侧的波动; 从外部客户角度来看,客户也是人, 他对你的产品怎么看,需要购买多少,也受他的主观意识、他对客观环境的感知的影响,这就带来了需求侧的不确定性。
供应链管理的对象除了人还有物资,比如原材料、设备、工厂、仓库等,这些是物理存在,它们的运行是有科学规律而言的,比如原料经过设备的加工才能变成成品,加工过程受工艺的影响,工艺要考虑原料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比如,仓库里能放多少成品,受到仓库货架容积和成品体积的限制;把货品从工厂发往仓库的运输成本,受到工厂到仓库距离的影响,这里面有很多科学的成分。
再看“事情”,事情是为了达成目标要完成的活动或者任务,是人和物资、人和设施结合的点,一旦有人参与,这里就有不确定性了。比如一个身体素质好、干活快的人一天可以从仓库拣货 50 件,一个身体素质一般、干活没那么快的人一天可以从仓库拣货 30 件;一个数据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很好的计划人员能够用历史数据做出预测,再从销售、市场、产品部门获得各种输入,进而优化预测数字,得出比较准确的预测,而一个只会做数据分析的计划员,往往只分析历史数据,不和其他会对需求产生影响的部门协同,他会错过销售部门对客户的判断,错过市场部门的推广活动信息,错过产品部门对产品退市和新产品上市的信息,导致做出来的预测没法用。
供应链管理是“软科学”,很难用通用的定律来解释因果关系进而进行纯量化的管理,比如今天门店里缺货了一件商品,对明天以及后续运营的影响是什么,你可以估计,但是很难得到像科学定律那样,可以被反复验证的解释。但如果你增加了一个仓库,位置更靠近市场了,能够带来发货效率的提高、发货周期的缩短,这是可以进行量化测算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供应链管理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科学的部分在管理中引入定量的方法,艺术的部分在管理中引入定性的方法,比如借鉴同行验证可行的实践,所借鉴的理论或经验,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理论结合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摘选自新书《零售供应链 数字化时代的实践》,京东、当当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