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享受呼吸-《六祖坛经》第五品坐禅读后感170617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打坐静心,不执着于心、不执着于静、净,不执着于身体的不动,不执着于任何的意念,也不执着于任何的结果。若念着上述任何一件事情,实际上又在生成另一个念,有了一念在心,心自不会清净。所以打坐静心,只是坐着,看着自己的呼吸,看着而已,没有其他。
——打坐静心,静的不是你的心不动,而是能够在察觉你生发的意念后,将它及时斩断,收回到你的呼吸中,察觉后不再随意念飘,也不责怪自己的意念动,只是接纳它的发生,所以不应刻意要求自己不动心、不动念。
——打坐静心,身体会随着内在的能量而动,动的是身而不动的是心,如实如是地看着身体的动,如实如是地觉知你的呼吸,仅此而已。
——打坐静心,静的心是什么?实际净的是心中的妄念。心本性清净,无须再向外求清净,只是心在这大千世界里被颠倒梦想所扰,升起了诸多“求”的欲念,如六祖所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所以,去掉对“求”的执着,只是如实如是地观,心的清净本性自然显现。
——打坐静心,清净的是心,同时安静的是头脑;当我们不再用头脑去臆想,所有的虚构将不复存在,也就没有了妄念的升起;当我们如实如是地接纳一切的发生,也就没有了对各种事情和结果的评判和预期,心因此而无牵扯、无挂碍;如《心经》所言,“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真正的不动是自性的不动,不受外界周遭变化和他人的影响,对所有的人和事,只是如实如是地看着,那不过是一个发生而已,没有好坏,没有评判,因而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心境。
——打坐静心,不过是帮助人回归自性清净的一个有用的工具而已,若执着于静心才能让心安静,对自己又构成了另外一种障碍。静心,让我调整身体的同时,学习了如何安住于当下,如何离开头脑的纷扰,如何如实如是地观而不是评,如何回归自性,……这些只有在应用这个工具后才能慢慢地悟到。
——心安静下来后,会让人脱离事情的本身而看到其背后的实相,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困顿于问题之中,杂乱的心境和纷扰的情绪只会助长问题的扩大和再发生,所以遇到问题,静定下来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以是六祖说“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乱则不能自解,向外寻求解决之道,解得一时解不得一世,等于是无解。所以真正的解决之道源于自身。
我是问题本身,我也是问题的答案,就此是否可以推论出,问题是幻相?———哈、哈、哈,突然的感觉。
——六祖说“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外在所有的境遇都是幻相,如果我们能保持一颗如如不动的心,境遇即没有好与坏,仅是发生而已,我们无需跟着它去扰动自己的情绪,只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而已。我在用眼睛看外面的世界,也在用心去参悟我本自清净的内在世界。于念念之中,心要自己慢慢地修、路要自己踏实地行、佛道要自己渐渐地悟。
感恩缪老师的提点,重新看回《六祖坛经》,坐禅一品将我用五年多实践的心得全部讲了出来,其他部分我需要好好的读,慢慢地品,借着佛祖的恩典走些修行的捷径。感恩佛祖、感恩缪老师、感恩阿芹,感恩所有我生命中遇到的人。
——后续:
把这篇读后感发给了缪老师请他指正,缪老师的回复只有两个字“宴坐”。蒙圈儿了,啥叫”宴坐“。迅速地百度,度娘的解释是:
1.佛经中指修行者静坐。 “宴坐山林,下中上修” 《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2.闲坐,宴坐小池畔,清风时动襟—— 白居易《病中宴坐》。
佛法修行之中真正的“宴坐”,应该是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亦不依。最后连这个不依也要忘记,俗话意思:忘了身体、忘了有寻伺的心念,因为那还属于意识心,连忘了这个念头也要忘。这个属于大乘修行心法。
明白了啥叫有文化,两个字把我一大篇的感言全部涵括了,对佛经、也对缪老师只有发自内心的一个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