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茶创始人——严绍云

严绍云,自然成茶道创始人。习茶多年,心无旁骛,遍访茶山,遍饮诸茶,首倡缜密详实,分类细致,阶梯明细化感官品鉴办法,之后提出习茶五韵,而后提出茶气精微体验法,再后总结而成“味韵气神习茶论”,为茶的深度品饮奠定坚实基础。

中文名 严绍云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主要成就

遍访云南200多座茶山,收集了三千多种茶叶标本

代表作品

《茶山探秘》

结论

味韵气神习茶论

自然成茶道简介

作品——茶

自传——病,茶,文:

简介

严绍云曾于2007年,带领科考队遍访云南200多座茶山,拍摄了上万张珍贵图片,并收集了三千多种茶叶标本,央视10套《百科探秘》栏目全程跟拍此次壮举,最后制作成特别节目《茶山探秘》(上下集),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影像记录。[1]

后严绍云深入西双版纳古茶山中数年,以茶为师,精勤专定,终悟茶性至简、道法自然,遂开创“自然成茶道”。以无为之法制茶、奉茶、饮茶,为社会做减法,茶以行道,躬身不辍。

2011年底,严绍云老师携淳化了5年的自然成茶访京,举行“自然成·止语茶会”,迄今在全国召开了超过700场“止语茶会”,有14000多人与他面对面喝过茶。

自然成茶道简介

茶本一味,至善至简,人多技巧,而成万类。幸天造云南,尚有殊胜秘境,上有古土茶树,生时和润,长时无扰,采之制之,奉之饮之,皆承无为·守中之法,由此可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是名“自然成”。

“自然成”事业由当代茶人严绍云先生发起。以茶为本,奉茶行道,“用减法做茶,用茶做减法”,让身体健康,让家庭美满,让社会和谐,让一切自然。

作品——茶

茶之由

神农者,炎帝也,其时,尚无五谷,人以花果草茎充饥,时常中毒。神农遂入山尝百草,以作化解之方。帝日遇七十毒,乃入彼树,断叶而服,其毒得解。后人遂创荼字,以作记录。

神农尝百草而得植种之法,依法而兴农业,故名神农氏,茶之为用始于神农,刀耕火种始于神农,五谷为粮始于神农,草药中医始于神农。

茶之性

吾辈生于守中之国,是名中国。祖先教化,凡事皆需务本持中,是名本事。故一切圣贤,皆秉持中庸之道。中者,庸之体,庸者,中之用。凡世间万物,皆应对而生,譬如内外,前后,上下,左右,阴阳,冷热,明暗。守中务本,方能不偏不倚,不缺不过。垢与净对,增与减对,夫与妻对,饭与茶对,故垢时需净,增时需减,夫外妇内,故能相辅相成。五谷性温,茶性清凉,温凉互化,以为中庸。

茶之道

天地之间,万物滋生,动植成物,相依为命。草木不能离鸟兽而生,鸟兽不能弃草木而活。人者,万物之灵,茶者,瑞草之英。人茶相应,动静相宜,可体其妙,观其奥,入其玄,得其道。故古有圣贤,奉茶行道,以作教化,度一切众生,明中庸之理,秉无为之法,行抱一之事,得天人之道。

茶之德

茶之一德,应之以身,人生有命,寿者常动。心动体动,念动意动,情动感动,想动思动,皆有损耗;故需食粮,以作补充。如灯需添油,烛需裹蜡。然增减之间,其体必有余剩,少则添增累赘,耗阳损阴。多则伤身害体,折寿殒命,故衣需洗,地需扫,窗需拭,体需清。

茶水交融,而生茶气,其气有三德,一曰清,二曰正,三曰和。故茶需啜饮,呼吸之气经茶汤之滤而入体,浊去清存,而得清气,清气经咽入肺归心,复从鼻出,可以清气道,扫心肺,通鼻窍。茶需热饮,以助正气,正气经喉入脾胃,再入肠肝肾,可以化食毒,正脾胃,疏肝肾。茶需静饮,方得和气,和气自息而入,行于任督二脉,渗透流走,编周身经络,令阴阳之气圆融。故饭后适时,人需饮茶,方能除余剩,守平衡,得安康,是名清身。

茶之二德,应之以情,在世为人,则有身心,情种播于心地,故人有心情,身入世俗诸境,诸情滋生。心不动时,情亦不动,是名情怀。心动成念,念续成感,故名情感,感入诸境,纠结成绪,故名情绪,绪如野草,斩而复生,故名情志。情志有五,常驻五脏,久蓄成伤。怒喜思悲恐,所应肝心脾肺肾。情志动时,内劳身心,外增是非,故一切情志,皆应令止。

止情之法,如救灾扑火,先脱身彼火,再断其火路,复覆之以水,其火乃灭。情志生时,以茶可止,饮茶止语,此脱身彼火,体茶止思,此断其火路,茶润五脏,此覆之以水。情时以茶,可以止情志,离情绪,化情感,终止于一而成情怀,是名正情。

茶之三德,应之以气,世多纷争,久处成习,久习成惯,惯使气生。吾我贡高而生傲气,进取不遂而生馁气。争强遇挫而生怒气,受辱失宠而生怨气。诸气住心,则心不能安,心使气则表相丛生,相原是妄,不堪实用,故以彼相遮掩,取相则入相,住相复生相,相来相往,妄复以妄,久而失却赤诚之心。世俗之交,表里不一,相互算计,彼此堤防。故人需和气,和气者心地清净,童叟无欺,不遮不防,自在坦然。

茶水交融,相冲而用,其有大和之德。泡时心静,此心自平,奉时恭敬,彼心亦平,往来之间,言诚语善,彼此心平气和,乃成君子之交。是名和气。

茶之四德,应之以妄,相于互动而生。天地万物,皆运动不止,唯相驻不化,故凡一切相,皆是虚妄。相由心生,而成诸想,由心入脑,而成诸思,想如野马,思如幻法,常思久想,劳神伤身,其弊甚大。

人行茶事,六门齐用,故见闻嗅味觉知,悉皆是茶。泡奉饮时,束眼耳鼻舌身意,悉归一念,知见一切法,皆如凌空观雨,隔岸闻声,外不迎不送,内不染不杂,妄无所处,自然不住,此谓离妄。

茶之五德,应之以欲,亏欠若谷之谓欲,人乃万物之灵,域中之大,故常于彼处肆意而为,为之愈烈,欲望愈深。如赌徒见财,饿鬼遇饭。欲之为用,其害甚大,内生诸妄,外造诸业。欲始于欠,故不可欠此逐彼,越逐越亏。欲成若谷,故不可挖彼填此,越填越深,解欲之法,唯有度化。

欲时饮茶,如釜底抽薪,茶入体脉,遍周全身,令心定神安,诸欲渐褪。欲退之时,如落潮离滩,潮落礁现,疮痍自见,茶时内观,可见其缘,舍之以身,报之以善,因缘了却,欲不复生,是名化欲。

茶之六德,应之以心,身外有大地,身内有心地。一切诸相,皆里应外合而成,人因心地生物,便于大地施设,又因大地见物,复于心地施设。譬如建屋,世上本无屋,一人一日心生一屋,经思虑考较而成想法,遂于地上筑建一屋,一人见屋,取相入心而成另一屋,遂于旁又建一屋,众人见屋,各入心地而成多屋,乃于地上复建多屋,又有人见左右皆屋,遂心生屋上建屋之法,于地上实施而成一楼,一人又见,复生彼楼,众人又见,复生诸楼,如此往复,积垒而成高楼大厦,更有多思多虑,多情多欲者,见屋不得屋而心生情志,见彼楼颇高而多诸思想。地遭层层建筑,久之不见原貌。心遭层层建筑,久之不见其真。相原是妄,人有外觉,故成世界,人有内感,故成心境。世界本虚妄,人心亦虚妄。世界因虚妄而多难,人心因虚妄而多苦,然世界易改,心境难消,故人心之苦尤胜大地之难。

离苦得乐,离相见真。茶于饮时,外束诸感而离诸相,茶时止观,内定诸心而离诸境,茶气护体,令一心不乱,如孤舟渡海,内外不扰则风平浪静,一切因缘俱现,心中众生,悉皆度化,终能弃舟登岸,见性成道,故曰明心。

茶之法

茶之为用,其有五变,故生五法,而成五韵,一曰山,二曰法,三曰陈,四曰水,五曰禅。

茶之山韵,其有八因,一名区位,二名环境,三名种群,四名种植,五名生态,六名管理,七名气候,八名节气。区位者,一者高原,二者绿洲,兼具者上,其一者中,不具者下。环境者,一曰赤壤,二曰密林,兼具者上,其一者中,不具者下。种群者,古种者上,群种者中,改种者下。种植者,自生者上,育苗者中,扦插者下。生态者,独生者上,稀疏者中,密集者下。管理者,原态者上,修剪者中,矮伐者下。气候者,顺调者上,干旱者中,洪涝者下。节气者,头采者上,春秋者中,冬夏者下。

茶之法韵,成于水火,世人制茶,不离水火二法。水者得水相,火者得火相。水火相济,则二相相激。水火相律,则二相相化,制茶以法,道法自然。上者为而无为,法不住茶而成自然之味。中者顺势而为,水火相辅而得清爽之味,下者弄法成巧,催激反复而生奇香异味。

茶之陈韵,成于淳化,茶经法制,必生法相,故需淳以化之。淳之越久,其气越和,淳时守中,令其不干不湿,不寒不燥,顺四象之态,自然而成。陈之为韵,上者清净,中者醇和,下者杂浊。

茶之水韵,成于浸泡,茶水交融,或静或动,不动者,方知彼动。上者心不动,离水相茶相而成道法,中者神不动,观茶水动静而得心法,下者心神皆动,依品饮思虑而得技法。

茶之禅韵,成于品饮,饮者人众,身心各异,或由或逐,或视或观,或思或感,或静或动。故得失不一,上者得其道,中者得其气,下者得其味。

茶之用

茶之为用,需遵天命,故茶有八不饮:饱不饮,饥不饮,浓不饮,淡不饮,烫不饮,冷不饮,多不饮,少不饮。

奉茶为师,人需自律,故人有四不宜:不谈无关事,不随杂乱想,不较人长短,不逐茶中香。

一日之中,申时最宜饮茶,巳时次之,其时正值两餐之间,行谈之际,不饥不饱,不寒不热。泡奉饮时,皆需安身端坐,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立腰松腹,肩与踝齐,脚踏实地。双手用时,分合有顿,动只其一。饮时左手端杯,右手护持,手不用时,或左拢右握护于丹田,或左开右环安置腿上。茶至先敬礼,举杯如作揖,饮后凝神坐,内观外止语。

饮茶如饮汤,缓啜慢饮,啜而有声,舌定喉松,咽而不吞。行气以吐纳之法,呼收吸松,呼如推气筒,吸如放海绵,呼时细柔平缓,吸时轻松弱短。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行道以茶,法必无为。事茶成技,术不若巧,巧不若艺,艺不若法,法不若无法,故佛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道云: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而不争,即是无为,此茶之真谛也。

茶本一味,至善至简,人多技巧,而成万类。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行道以茶,法必无为。

生时和润,长时无扰,事时中正,淳时清净。

其性曰简,其本曰圆,其用曰全,名自然成。

自然成茶叶标准初制厂

自传——病,茶,文:

这一生,我有幸遇到了三位老师。

我遇见第一位老师是在1992年,当时我18岁,在云南玉溪师专上学,学习音乐教育。我组建了学校第一只校乐队,后来还组建了全市第一只职业摇滚乐队。就在我准备用摇滚乐证明生命是多么灿烂的时候,我得了强直性脊柱炎。这个病让我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疾病的痛苦,并不来源于疾病本身,而是源自身体和精神的对抗。”夏天洗冷水澡,并不难受,因为我们想要的是凉快。但若是冬天被扔到了河里,就会很痛苦,因为我们想要的是温暖,得到的却是寒冷。

强脊炎对一个摇滚青年的摧残,或者说摇滚乐对一个强脊炎患者的摧残,是非常强烈的。摇滚是情绪的极端爆发,而强脊炎是一种僵直性的病,就好像冰水浇在了烈火上。

那时我住在街道旁边小胡同里厕所旁的一间老房子里,那样的地方被叫做城中村,其实应该叫做村中城。旁边是吸毒贩毒一条街,去上厕所时,常常会看到某个蹲坑的隔墙里耷拉出一条肌肉严重萎缩、布满针痕的腿。

我被认定为他们中的一份子,以至于我的父亲专门把我带回家,像我一岁时那样寸步不离地陪伴了我半个月。还有一个高中同学,过去我曾帮他出过头,后来他当上了戒毒所的所长,作为报答,我被他抓到戒毒所里做了专业鉴定,才算证明了清白。

我用身体做了另一道证明题:每天高于1000cc的酒精加上40根以上的香烟,以及不低于8小时的轰鸣声,日夜颠倒的作息,再加上两种极端情绪——极度亢奋和极度低落的反复煎熬,其坑爹速度远远赛过了海洛因:我只用了半年,就达到了别人吸毒三年以上的效果。

之后摇滚乐队解散,我终于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我开始到书店看各种医学方面的书,因为我听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接着我又四处寻医问药,因为我又听说“破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以为一切都会好转,其实,噩梦方始。

在四处学习和访医问药的几年后,有一天早上醒来,我陷入了持续的恐惧中,我突然不能动了,头剧烈地疼痛,接着内脏开始腐坏,小便全是血,大便全是脓。左眼发炎肿大,右眼持续流泪,耳朵整天啸叫,左耳是重金属solo时的超高音,右耳是低音贝斯的轰鸣,左鼻子阻塞,右鼻子流涕。口腔接连溃疡,牙龈肿大,喉咙持续红肿,肠胃极度难受,一吃完就想吐,一吐完又想吃,每晚持续头痛,痛到全身僵硬,虚脱,无力去按呼叫器,每天出两斤以上的汗水,十多天时间,体重下降了近40斤。

我住到了医院神经内科里,做了大量的检查,除了发现我的大脑比病友们的更加肥硕光滑,看起来似乎更令人充满食欲外,并未发现太严重的问题。医生们派了隔壁精神科的大夫来对我进行会诊,问了我一些问题后,让我签上字,表明若我在住院期间跳楼自杀,他们将不负任何责任。

我明白了为什么老人们能够预知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因为人的身体健康状态就像股市,总是起起落落,当连续很多天不反弹的时候,股灾就降临了。这件事看起来很糟糕,其实恰恰相反,事实证明我是幸运的。

不久我就出院了,因为我决定做一次垂死挣扎。我花了两个小时,从住院部走到门诊去看了一位中医(路上还碰到一只蜗牛,陪我走了很长一段)。她居然说她能治我的病,让我回去少吃饭,多睡觉,恢复点再回来开药给我吃。我相信了她,因为她像算卦一样,把我过去的症状全部列举了出来。

股票居然开始反弹。

这让我又明白了一个道理,情绪和妄想对身体的摧残,比疾病严重得多。

病,是我的第一个老师。

我非常感恩这个老师,因为他让我体验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智慧:“我们不是在痛苦中,就是在去痛苦的路上,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快乐,都是酿造痛苦的过程。”

我开始思考:既然痛苦和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显然我看过的那些书上,是没有答案的。显然我的那些朋友们也不能够告诉我答案。即使有人告诉我答案,我也不会信。

直到有一天,我碰到了我的第二个老师。

那是一个午后,我用书上学来的“上投法”,把一小撮干瘪的茶叶投到水里的时候,刚好一缕阳光从窗缝中射进来,照到杯子上,吸引了我的视线。我看到茶叶在舒展、变绿,轻轻摆动的绒毛和密密麻麻的小气泡,我嗅到水里散发出的清香,我喝了一口茶汤,感觉到身体里被注入了一股和以往完全不一样的,一种宁静的生命力,我预感到,我的第二次生命即将开始。

前不久听到一个流行词,叫“打了鸡血”,这句话的升级版可以叫做“打了茶汤”。

我迅速从自行车棚里翻出很久没骑的自行车,开始了访茶之旅。

首先是书店,书店里的茶书不算多,没费多大劲,就是陈宗懋先生主编的《中国茶经》稍微厚了一点,令我明白了为什么古人要说“破万卷书”,心里很忐忑,因为那本书太贵了。虽然我很小心地翻,但最终书还是被收走了,因为一段时间后,它已经快破了。

接着是大街,一切开着门的茶店。

后来云南有了茶叶批发市场。于是我把自行车停在较远的地方,以掩盖我的身份,然后西装革履地进去蹭茶喝。

后来我嫌效率不高,又买了很多盖碗回家,从茶店要很多茶样回去,对比着喝。

再后来就一三五专门抓茶样,二四六专门喝。

时不我待,手脚嘴配合好的话,从早到晚可以喝180多泡茶。

喝多了茶时,会经常性呕吐,身体很虚弱,但精神很好。

再后来很多开茶店的越来越喜欢我,我就可以直接把自行车停到他们店门口了。

因为我几句话,就能帮他们搞定一笔生意。

再后来我学会了上网,只上茶叶论坛,无事不聊qq,绝对不玩游戏。

后来其中一个网站请我做了普洱茶版块的版主,这个网站叫做“三醉斋”。

那个版块成了当时最旺的茶人圣地,人气多过第二名10倍以上,当然,这不是我的功劳。

我却因此认识了很多海内外的茶人。

我开始向人请教茶,先是请教各地著名茶人,后来请教专业的制茶和审评人士。再后来我就飘飘然了。

因为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懂茶了。他们懂的我都懂,我懂的很多他们都不懂。

当大家还沉浸在“香”“醇”“厚”“霸气”“绵软”“柔滑”“协调性”等一系列既不能准确描述、也不能够有效交流的词汇里的时候,我已经开创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鉴别方法,还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来论述茶叶的评鉴。

这事其实非常容易。人体只有五个感官,眼耳鼻舌身,听觉部分在茶里是不存在的,视觉部分用照片会清晰得多,所以需要表达的就仅剩下嗅觉、味觉、触觉三样。分开,在每一种“觉”上尽可能地细分,然后再用上几个尽量准确的词。譬如触觉部分,其实人除了能感觉到温度外,剩下的触觉感大概就七个:细,软,清,滑,沉,润,深。再加上程度副词,譬如“较、尚、稍、略、欠”,就可以非常清楚地描述出一泡茶汤的感官体验。

看,我用了一百多个字就描述清楚了老茶客们很多年都说不清的事,要再详细一些,我只需要花三分钟,就可以把这些内容解释得明明白白。

更关键的是,我能够把引发所有感受的原因描述得很有说服力,而且绘声绘色。

后来我发现茶在身体里还有更深的触觉,当时被茶人们称为“茶气”。但那时大家对茶气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打嗝”“放屁”“流汗”“排泄”上。

我体验到的茶气要细致得多、清晰得多:渗透,流走,化融,疏通,弥散。

更深入一些,我发现一切都在不断地变,这种感官以外的延续通常被称为“韵”,即如“弦外之音”“画外之境”。

茶人们对“韵”的阐述,通常会既神秘又模糊。很容易使人想到一个词:“忽悠”。

譬如“观音韵”“岩韵”“喉韵”。当我去问“什么是xx韵”的时候,会得到一大堆关于该茶叶的产地环境、工艺等神秘莫测、不可思议的描述,最后再加上一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而我能够把“韵”说得很清楚。其实这件事也很简单,茶从采摘到品饮,有五个变量,茶山原料不同,加工工法不同,淳化时地不同,冲泡器法不同,饮者心行不同,都会导致风格的变化,所以一泡茶里有五个韵,我把它们分别叫做:山韵,法韵,陈韵,水韵,禅韵。任何一泡茶,都是由这五韵和合而成的,一旦把五种风格区分开,就会非常容易辨别。

云南有世界上最好的气候和水土,因此能够孕育出最好的茶树,再加上最少的人工干扰,成就了世界上最高品质的茶叶。这些茶叶生长的地方叫做:古六大茶山。其中最好的在倚邦和曼洒。

基本上所有茶人都会到此一游。

我当然也不例外。

当年我初到易武乡(现在曼洒山的行政中心)时,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就跑遍了村村寨寨的家家户户,并写了一篇讽刺型游记《我的易武行》。

那时我的逻辑是:因为水太深,所以要讽刺。

惭愧。

不久我开始招兵买马,租房子搭灶,建设了第一个非家庭作坊专业型手工初制所,因为我对之前所有茶农做的茶都非常不满意,一定要亲手做出最好的茶来。

我开始研究制茶工艺,最先是用知识,但很快我就发现:尽信书不如无书,尽用书不如服毒。于是改变策略,把所有炒茶炒得好的人的方法综合起来,再优化组合,加上我犀利的感官评鉴和逻辑推理能力,很快就做出了汤软水滑、鲜醇爽口、比任何茶都要好喝的茶,得到了一帮资深茶友的追捧。

我把茶放到了不同的地方,等待着来年的好消息。

就像巴依老爷等待着收获金子。

这一切看起来很好,其实很糟糕。

摇滚乐之所以风靡,是因为剧烈的摩擦。

摩擦除了能够产生摇滚,还能够产生傲气。

傲气最初浮在表面上,表现为傲慢。

我甚至会居高临下地去教育一个慕名来访的五十多岁老茶人。而对方在整个过程中一直非常的虚心与和蔼。

傲气后来沉到了心里,变成了傲骨。

傲骨听起来很不错,其实更糟糕,它遮蔽了心灵,让我无法安定下来。

这远远地偏离了我的初衷,我得到了很多知识,却丢失了我最初在茶里体验到的那种,宁静的生命。

茶变成了另一支摇滚乐。

很快我就收获了报应,金子变成了沙子。

一年半后,各地寄回来的茶,要么汤越来越利,要么香越来越飘,要么越来越黏糊,要么越来越沉闷。

这件事看起来很糟糕,其实很美妙。

我不停地喝着这些茶,越喝越舒畅。因为一切失败都是为成功积累经验,哪怕失败了一辈子,只要最后能够成功,就够了。

对于宁静的生命而言,失败感和成就感的作用是一样的,遮蔽,所以我享受失败,害怕成功,因为失败感很快就会离开,而成就感会一直黏着我。

我终于找到了制茶的方法。

答案就是:反过来,做减法。

下到谷底,怎么走都是上坡;站在南极,任何方向都通往北极。

找到方法后,下一步就是确定最好的产地。书上有记载过去出贡茶的地方,可我并不相信皇帝们的价值观,因为电影和小说里,皇帝老儿们整日都呆在皇宫,被奸臣和太监们蒙蔽。

于是我迅速把云南所有的茶山跑了一遍,收集了各地的茶样,进行了区分和对比。

现有的资料显然不够细致,于是我组织了一个“团伙”,把整个古六大茶山凡是产茶的村寨都调查了一遍:统计茶园情况、海拔、经纬度、茶园形态、地质情况、产量。制作茶样,测量茶树,做了很多标本。把各个村里最老的,说话能听清楚的老人走访了一遍,并留下了调查录音。最后得到的结论是:皇帝老儿居然是对的。

那时茶山很热,吸引了很多媒体,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有一个“百科探秘”栏目,跟着我们进山,并拍摄了上下两集纪录片《茶山探秘》。

当时普洱茶也很热,而人才和茶叶一样抢手,于是就有一些刘备和宋江们,沿着江湖上的痕迹找到了我。

其中,有一位过去认识的茶友,有钱,孝顺,大方,谦和。我们畅谈了很多天,一致认为:茶,可以改变人类的命运。

我们决定,花五年时间,用最好的原料,制茶,淳化。

那时很多人从普洱茶上捞到了很多钱,但我并不屑于这样做,因为我们必须要等待一个切实的结果。

这五年,不问得失。他出钱,我出青春。

他有钱,我有青春。

他姓朱,我的伙伴们都叫他朱兄。

我和我的伙伴们分别蹲在不同的山头上,就干两件事:做茶,喝茶。

越好的茶,离人类和社会越远。

没有厕所,也没有猪圈,却有追着狗跑的“火箭猪”,上山解手时须得找根结实的棍子。猪和人一样,为了吃的,啥事都能干出来。

电和手机、电脑是串通好的,一用手机和电脑就停电,一不用就来电。

雨和电是冤家,雨一来电就走,甚至雨还未来,电就停了,村干部如是说:反正都得停,不如先拉闸,避免危险。

而电脑和手机虽然都是电家族的,却喜欢站在雨的一边。

我们总得依靠外面的世界活着,哪怕是几条短信。

老天却不尽遂人意。

再后来就习惯了。

再后来一段时间不下雨,就觉得烦。

干嘛老不停电啊。

奇怪的转折。

我居然渐渐习惯了孤独寂寞。并且开始享受。

我大概分析了一下,过程如下:没人陪伴,所以天天独自喝茶,所以不讲话,所以没有交流,所以只能跟茶和自己的思想玩,所以茶和思想就开始捉迷藏,所以茶就战胜了思想,所以思想就闪了,所以就只剩下了我和茶,所以我就体会到了孤独寂寞的美妙。

茶以不变应万变,战胜了身手敏捷的思想。

茶是我的第二个老师。

茶教会了我怎样做茶。

茶教会了我怎样喝茶。

茶教会了我怎样做人。

我很激动,我想我该和所有的亲朋好友乃至全世界的人们一起分享。

没想到的是:茶越来越好喝,我却越来越情绪化。

茶越来越好喝是因为不断的淳化,我越来越情绪化是因为我不断发现心里的鬼。

惭愧,斩鬼,心里有斩不完的鬼。

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

自责,也是一种情绪,又一种摇滚,心里有两个我,在不断地摩擦。

我似乎找到了真理,却无法靠近他。

情绪中的人,什么也干不了。

直到又有一天,我碰到了第三位老师。

朱兄有一个朋友,发了财后很嚣张,后来去读了书,回来就变了,礼貌,谦和,喜帮人盛饭,在酒桌上唱歌,在KTV里论道。朱兄说,他去读了书后,回来就组织员工开会,说:“我们公司的董事长是老子,总经理是孔子,我呢,只是代理执行人。”然后公司业绩就不断下滑,濒临破产。朱兄很想帮帮他,于是,就约我去和他喝了一次茶。

从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五点,我们陪他干了三件事:

十二点到两点:喝酒,感慨,唱歌。

两点到三点:聊到一个人和一本书,老子,《道德经》。

三点到五点:他让大家猜一个能够总结人生的最高境界的字,无果。

于是我决定去读一读《道德经》,看看是一本什么样的妖书。

当时我认识的所有人中,对中国文化最有造诣的人叫老盖。我当天下午五点一过就跟他打了个电话。

他推荐:中华书局,陈鼓应教授,《老子注释及评介》。

一打开书,我就蒙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看不懂,看注释,还是看不懂。

看不懂,反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就好像看到“十八岁以下禁入”一样。

那时我正在为出去行走江湖做准备,所以放了本散文在厕所里,一上厕所就练普通话。我果断地把散文换成了《道德经》。记得谁曾经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惭愧……

读了约一百遍的时候,我开始隐约有些感悟,因为我发现常常在某个场景中,脑海里会闪出《道德经》里的某句话,譬如看到谦下的成功人士,就会出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看到富二代们闯祸的消息,就会出现“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只是当时以为这些都是常见的道理。

同时有些话,我并不以为然,譬如“柔弱胜刚强”“治大国若烹小鲜”“少则得,多则惑”。

尤其看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众人皆有以,而我独若遗”等这些句子的时候,觉得老子也不过是一个懂点道理却很自大的人。

从朗读的角度,《道德经》比现代散文更加能够摇头晃脑,且更加不容易引发便秘,所以我渐渐读成了习惯。

读了约二百遍的时候,我不再质疑里面说的任何一句话,因为我发现,凡是我能大概理解的,都是无法推翻的,而凡是我不能理解的,都是我看不懂的。

看不懂是因为不理解词义,所以我开始查字典。

显然,那个朝代的文字不是简体字,所以我把《道德经》翻译成大篆,打印出来,继续读。

一读,惊出一身冷汗,我竟然谬解了那么多的字。

譬如“正”和“负”。

上面一横表示天,下面一个止字,天不动时,是空的。“正”原来是减法。

一个人钱太多,得趴在上面守着,“负”才是加法。

水漫出来叫“益”,把钱捐掉叫“损”。“益”很贪婪,“损”很高尚。

拼在一起的大船叫“方”,容纳所有的物事叫“圆”。根本不是一个框框和一个圈圈。

于是我把过去不能理解的词句里的字大概查了一下,得到的结论是,《道德经》里没有两样东西:一、情感,二、知识。

再读一百遍后,我发现,老子根本就是个没有思想的人,于是我明白了,为何古人说“学以致用”,而不是“学以致思”。

我感到深深的荣幸,因为我出生在中国。

我沉浸在文字中。

中国字里没有名词,因为造字的人知道,世界是运动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张和合而成的图画。就连名词的“名”,都是动词,描述了人们制造语言的过程:月亮即将消失,用嘴一呼唤,就被人们记住了。

中国字里有很多的动物,“犹”是一只退缩的猴子,“豫”是一种警惕的大象,“能”比熊厉害得多,“年”很凶恶,“法”是知晓一切的神兽。每个动物的特性后来成了字要表达的内容。

还有很多好玩的关系:“文”是“字”的妈妈,“德”是“道”的儿子,“善”和“美”相表里,“假”是“真”的外套,“康”是“健”的方法,“平”是“安”的前提。

还有很多一直被谬解的东东:譬如“缘份”,缘来时人得分开。譬如“精神”,“精”是用来通“神”的,而不是用来意淫。“文”是用来扭转颠倒的人性的,所以叫“文化”。“戒指”不是为了炫耀和观赏,而是为了约束。“音律”不是为了催生情绪,而是节制情感。“知识”和“智慧”相反,“知识”是人类征战杀伐的武器,而“智慧”是老天净化人心的礼物。

我从带“心”字底和“心”字旁的字里,看到了一部完整的人类心理学。

我从不带“心”字旁和“心”字底的字里,看到了一部完整的人类历史。

我把不带“心”的字和带“心”的字排列了一下,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身外世界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

我看到了“常”字。我看到了生命的无常。

我看到了自由:“自”是一个鼻子,“由”是一盏灯,生命从呼吸开始,然后被意识点燃,消耗,最后熄灭。我意识到,自由是一种最低级的生命状态,虽然油灯和油是我的,但打火机被握在了别人手里。

我看到了自然:燃烧过半的火可以用来烤肉,狗为了等着吃骨头,会守到最后火自己熄灭,所以古人画了一堆火,一块肉,一只狗。合在一起,叫“然”,多么巧妙的表述。

“自然”和“自由”刚好相反。生命会燃烧,也会熄灭,大多数生命是被迫熄灭的,能够放下一切,自己熄灭,叫做“自然”。

要无牵无挂,就得把垃圾捡干净,我看到当我把一团纸扔在外面时,它同时也被扔在了我的心里。我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和内心世界相连。而内心世界决定了外部世界。

我又看到了一个词:“修行”。一个人拄着一根棍子在水里行走,叫做“攸”,水面上风平浪静,水面下却暗礁涌动。危险在我们心里,所以易经上有一句话“君子攸行”。后来攸被加上了打扫卫生用的“彡”,就成了“修”。走路时一只脚动,一只脚停,分别叫做“彳(chi)”和“亍(chu)”,合在一起就成了“行”,世界的运动的,而一切运动,都必须以静止作为支点。我意识到,我该找出心里的垃圾,并且把它们扔掉。然后在运动的生命中,找到真正的宁静。

感恩我的第三位老师:文。

这三位老师,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他们的指引下,我清扫着心里的垃圾,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踏实。

我接受到天地间的浩然正气。

我在病里找到了健康,在茶里找到了宁静,在文字里找到了智慧,并且找到了茶的名字“自然成”,以及用茶传播智慧的方法“自然成茶道”。

人只要吃饭,就一定要喝茶。就好像我们吃完饭得洗碗一样。如果分类,茶该站在一切食物和饮料的对面。而且世上只此一味,无可替代。所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一句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为了提醒他们的后代们:每天,我们必需做的事,是七件,而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件。

茶事是所有事中,最纯粹的减法。在加法时代,茶能够帮助人类解决所有的问题,但需要不断的传播,所以我几乎每天都在和各地的朋友们分享着自然成,分享着自然成茶道,分享着文字里的智慧。我不断得到天地恩赐的宝贵礼物,却无法拥有哪怕一丁点儿,但我充满了喜悦,我感恩戴德,哪怕只是一个微末的翻译者和传播者。

感恩看完这个自传的人们,我从未获得过任何成功,我所拥有过的,只是失败,我分享这些失败的经验,是希望让更多的人得到宁静。

祝福大家!希望大家每天都别忘了喝茶!

严绍云

于癸巳年己未月己卯日辛未时

原文刊载于《中华茶人》杂志总第60期[2]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125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93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054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77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96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62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88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17评论 0 27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66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86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46评论 1 34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75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74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2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9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42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38评论 2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