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家长》这本书是这个学期我们七(5)班的所有家长、学生和我共读的一本书。家长和学生的读后感都已经陆续交给我了,偏偏是我这个布置给他们任务的人,读完了却没有动手去写。昨晚在家,又把整本书浏览了一遍,想着今天一定要把读后感给写了。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李镇西老师教养女儿手记”,说白了就是李老师为自己的女儿写的一本书。这是一本别具特色的家庭教育专著,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平凡的孩子家长去阅读的书籍。
本书分了八个章节,从家教手记一到家教手记八,记录了李老师女儿李晴雁从出生到大学的点滴故事。里面的涉及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小学阶段好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何应对挫折,善良人格的塑造,坚强意志的磨炼,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培养,青春期教育,读书习惯的养成等等。李晴雁是一个智商平平的孩子,但是通过李镇西老师以民主、平等、尊重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方法,让晴雁成长为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
看了这本书以后,可以学习的方面很多很多,对我内心产生巨大感触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李老师在教育女儿时候最注重的是品格的培养——善良。在李老师眼里,晴雁从小到大最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善良的品质的。李老师始终认为,一个人最最基本的素质就是善良。面对很多朋友问到他,最希望女儿是什么样的人的时候,他总是回答“我首先希望她是一个善良的人”。所以李老师从小就培养晴雁善良、助人为乐的品质。就像他在家教手记四《孩子,善良最美》的几篇中提到的,“在我的心中,女儿令我骄傲的,首先并不是她那名列前茅的学习成绩,而是她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爱心”,李晴雁哪怕是在高考的前几天大家都在紧张的复习的情况下,也非常乐于辅导班里成绩不好的同学作业,而且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同学需要她帮助,她都是毫不犹豫地帮助他人。当然,她的善良也赢得了周围同学对她的真诚,不论晴雁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有许多同学帮助她。
我相信,晴雁的善良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到了大学以后,面对五花八门的社团,她选择的是“青年志愿者社团”,当别人问她为什么要这样选择时,她说自己喜欢为别人服务。我真的很欣赏也很佩服李老师在育儿方面这么豁达的胸襟。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精英大多数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像这样的父亲培养出来的女儿,是真正为国家和民族培养的不功利的人才。
第二,书中以及附录中提到的“培养孩子做父母的义务感”的理念让我耳目一新。李镇西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就提到了,在《家长教育学》里,苏霍姆林斯基首先就告诉家长和教师——应该从孩子小时候起就培养他做父母的义务感。因为孩子长大了不可能都成为物理学家,数学家,但是所有人都要成为丈夫或妻子,都会为人父母。一个人学习做父母不是从自己成为父母以后才开始学习的,很多人等到自己结婚生子以后并不懂得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从而出现了育儿的困惑和烦恼。培养孩子的义务感,让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就具备了将来做父母的义务感和素质,这样的孩子未来组建家庭,也能够把家庭经营得更加幸福。
最初我只要求家长去阅读并写读后感的,等到家长会结束后,我就要求班里的学生也去阅读,并写读后感。我对班里的学生说——你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不出意外,都是未来的丈夫或妻子,父亲或母亲。看这本书,一方面我们可以学习李晴雁身上的优秀品质以及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父母和未来的自己一起学习做最好的家长。
第三个,就是李老师对自己女儿教育的用心,让我非常感动。可以说,天底下没有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儿女的。可是,虽然心情是一样的,做法上却相去甚远。
在《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有一句劝赵太后的话,就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觉得李老师是真正做到了这点了。他为了磨炼晴雁的意志,晴雁小学和初中,不管刮风下雨,上学放学都是自己走路的。从小到大,家里的碗都是晴雁洗的,包括高考那两天也是的。他为了培养晴雁的自信心,在晴雁每次考得特别差的时候,他都是安慰、鼓励,帮助晴雁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他为了培养晴雁善良的品格,从小到大一直教育晴雁一定要乐于帮助身边的同学,要关心集体,为集体服务,要非功利地爱身边的人。父母对晴雁的爱与付出,让晴雁也深爱着家人。在学有所成以后,她还是非常喜欢回到家乡,回到父母身边,陪伴父母,工作。家庭的温暖以及家人之间的爱,让她更加珍惜亲情。
李镇西老师的整本书都在引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一个孩子喜欢的家长,一个民主、平等、给孩子选择权的家长。班里的同学们看了书,无不羡慕李晴雁有个好爸爸的。我看了,我也羡慕,这是我们每个想要为人父母或者已经为人父母的榜样。在今天的中国,每次谈到家庭教育,人们往往想到的都是如何培养“天才儿童”,忽视了家长自身的素质。其实要想把一个平凡的孩子培养成才,应该首先学习的是父母。(附上几张学生和家长写的读后感的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