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有些人活者就拼尽了全力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通过对主角一生的悲剧的描写来呈现那个年代的社会环境。
许三观一共卖血十一次。第一次卖血是因为好奇,也借着这次卖血娶得了许玉兰,反映着当时社会底层人们的贫穷和愚昧;第二次卖血是为了儿子一乐,一乐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要赔偿医药费;第三次卖血是乘林芬芳抱病在家,自己强奸了她,为了“报答”林芬芳卖血买肉骨头、黄豆;第四次卖血在大跃进中为了家人的温饱,反应了许三观的一丝温情和大跃进的弊病;第五次到第十次卖血都是为了一乐,为了他的前程和身体,许三观在这里被推向了人性的最高点,虽然,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许三观开始哭了,他敞开胸口的衣服走过去,让风呼呼地吹在他的脸上,吹在他的胸口;让混浊的眼泪涌出眼眶,沿着两侧的脸颊刷刷地流,流到了脖子里,流到了胸口上。他抬起手去擦了擦,眼泪又流到了他的手上,在他的手掌上流,也在他的手背上流。他的脚在往前走,他的眼泪在往下流。他的头抬着,他的胸也挺着,他的腿迈出去时坚强有力,他的胳膊甩动时也是毫不迟疑,可是他脸上充满了悲伤。他的泪水在他脸上纵横交错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缝爬上快要破碎的碗,就像蓬勃生长出去的树枝,就像渠水流进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满了城镇,泪水在他脸上织成了一张网。——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最后一次卖血,不同于之前的十次。之前的卖血都是被生活所迫,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的社会里,许三观一直都身不由已,为了活下去而一次又一次地卖血。
但最后的一次,他突然想为自己卖一次血,吃炒猪肝,喝二两黄酒,但卖血的血头早已换人,嫌弃他的血和他一样行将就木,干涸枯萎,这或许是悲剧的一种回归。
人从来不是感情的单一体,每个人都是在各种社会影响下的复杂体,许三观并不是一个个体,他代表的是在那个特定年代底层人们艰苦却充斥着人味的人生,有很多人连活下去,就已经拼尽了全力。
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带来的味道总是相伴而至,有时这个味道重点,有时那个味道重点,这样才真实。质朴之人,秉持真性情之人,不是一定什么都看得开,不是一定什么都做得对,不是一定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但是生活在他们眼里,就像他们的性情一样真,他们的生活中有所守护,有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们的生活即使无奈,但总是有一种可以用来面对无奈的幽默,生活的种种不幸中总会弥漫人性的暖意。——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平凡,普通的生命却谱写着惊涛骇浪的人生,演绎着独特生命话剧。命运犹如一座大山压的每一个人都喘息不过来,但每一个生命都永不放弃,而且拼尽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