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伴侣的人很多,没有朋友的人很少。性格相投,脾性相近的人,自然能成为朋友,不需要刻意维系,更不需要利益交换,也知道身边一直有这样一个人存在,可以去信赖,这是最纯粹,最舒心的友情。
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将朋友、人脉以及社交混为一谈,它们在属性上有相似重叠的部分,但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朋友是交心的,人脉是交换利益的,这两者又是靠社交来联接维系的,也因此,不少人认为社交很重要。
我不这样认为。
老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这句话,对也不对。对的是结交更多的人是会有更多的机遇,不对的是,有可能是一条路,也有可能是一条沟。更重要的一点是,这句话的先决条件是朋友,其实换成其他的条件也同样适用,比如说,多读一本书、多看一部电影、多来一场旅行。
当我们把这句话奉为圭皋,当做原则来指导行动时,必然会狭隘我们视野,从而忽视掉更多的可能性,行事将变得死板且生硬。未经审视的思考不值一提,对于所谓的老话,张口就来并不代表学识渊博,慎用才是正确的态度,它们只是过去时代的经验总结,并不一定适用于当下,看到听到它们,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怀疑。
社交究竟能给人带来多大益处,我不太清楚。从中受益,或眼见耳听他人从中受益的人,或许会觉得它很重要,并以此作为人生信条灌输给后来者;未从中获益的会认为社交有啥用,啥用都没有,纯属浪费时间。
我倒不是反对社交,我反对的是低效社交和无效社交。酒局、饭局甚至是建群,我认为都是低效社交,一帮人围坐在酒桌旁,除了显得热闹之外,并没有多少额外的价值,特别是原本互不认识的坐在一起。
有人会说,正式因为彼此之前互相不认识,才借着这种机会相互认识呢,大多数情况下,除了当时的一些场面话和推杯换盏外,很难留下更多的印象,或许连个脸熟都混不来,更别说什么深交了。
在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在我身上,就发生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那时候刚去大学,很多事情都不懂,有师兄“建议”说,要多去参加一些活动,多认识一些人,并且接触过的人要记得留一下人家的联系方式。后来我去参加同乡会活动,见到人就跟人家喝酒,喝完酒就要联系方式,当时应该是存了不少。
过了段时间,我翻看手机通讯录,发现里面的人都对不上号,看到名字,完全记不得这些人是谁,也从来没有联系过,然后我就都删掉了。
有意思的事情来了,那年过年,我正坐在沙发上看春晚,手机上突然收到好几条群发祝福短信,并且只显示出手机号码,我本以为是谁发错了,可我竟下意识地回复了两个字:哪位?但始终没有收到回复。后面我才想到,这可能是当时同乡会聚会的那些陌生人。让我整得挺尴尬的。
你看,像这种社交纯属就是无效社交,一群只靠这“同乡会”三个字聚集起来的人,不过是一粒粒的散沙,聚拢不起来,手机中存下再多的联系方式,也不过仅仅占了微不足道的手机内存,可到最后,我也依然无法忍受这些冗余,先删为快。
相比多人聚会,我更喜欢那些两到五人的交流,因为这样可以面对面,话题更容易聚焦,谈论的内容也可以更深入,这种方式是我比较喜欢的,同时也感觉比较舒服的。
当我们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到这些所谓的社交上面,就意味着我们做自己的事情的时间会减少,个人的进步就不减缓,个人的价值就会衰减。所有的社交都是基于你的个人价值,以及你能为他人带来什么价值,说白了就是,你有没有用。
之前,看关于罗永浩的访谈节目,那时的罗永浩还在做他的手机,其中一部分是在讲“找人”的事情,他说他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优秀人才,想要请他们来自己公司,往往需要下很大一番功夫,很多都是经过多次见面邀请,对方才愿意加入。当然也被拒绝过。
罗永浩想要邀请的这些人,并不是因为他们社交玩儿得好,而是他们自己本身有能力,对罗永浩和他的公司也有价值,所以才会得到青睐。“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当今或许不太适用,但它的核心要义依然是适用的,那就是就一定要香,就不香,无论做在多的宣传与推广,最终一定是要露馅的。
而且在当今这个时代,个人的力量在不断放大,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天花板在不断升高。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李佳琦、成为薇娅,就算单纯靠自己的力量,过上正常的生活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
一个人活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舒服,有些人天生喜欢社交,喜欢结交不同的圈子,那他们就去过这样的生活;还有些人天生不喜欢社交,就喜欢自己一个人宅着,那他们就去过这样的生活。谁又知道他们究竟谁过得更知足呢?
所以,我最想说的就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社交,而是每个人都需要或者都需要去追求,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