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二十年前时,女儿刚刚五岁多点,小小的身子裹在红色胸前织有白色大鹅的毛衣里,被我的战士从幼儿园接回家,她抬起头,一本正经地向我和夫人宣告:“妈妈,我就喜欢吃和玩。”那神情,不像个孩子,倒像个参透了什么玄机的老者。我们当时都笑了,笑她的幼稚,笑这心愿的“没出息”。包括多年之后我们依然在背后“嘲笑”女儿一直在“践行”着她的宣言,不求上进。在成人的世界里,“吃和玩”算什么呢?不过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罢了。我们那时所信奉的,是“奋斗”,是“上进”,是“征服”,是“意义”,是将人生像一根橡皮筋般,紧紧地拉向一个又一个实在或虚无的目标。
可如今,当我们的年龄慢慢逼近退休的门槛时,在被这个社会无数次折腾得千疮百孔、疲惫不堪时,在无数个深夜醒来,回顾曾经的一幕一幕时,那句被我们哂笑了多年的童言,竟像一枚被岁月磨洗得温润的卵石,清晰地浮上心头。我忽然觉得,当时五岁的女儿,或许在不经意间,道破了天机......
人生在世,奔波劳碌,我们所求的,究其根本,不就是那一点纯粹的、不掺假的快乐么?而“吃”和“玩”,正是这快乐最朴素,也最真实的源头。
所谓“吃”,不单是果腹。它是春日新摘的苦麻菜混着土腥气的清香,是夏日傍晚一盘冰镇西瓜的酣畅淋漓,是秋风起时蟹黄丰腴的满足,是冬日围炉那一锅涮肉蒸腾在脸上的暖意。它联结着记忆,也安抚着当下。在品味一场美食的过程中,我们与最真实的生命需求相对晤,那是一种踏踏实实的、被土地与自然滋养着的幸福感。这滋味,远比那些浮于半空的虚名要来得厚重,来得妥帖。
而“玩”,则更是灵魂的呼吸。它不是懈怠,而是从“有用”的枷锁里挣脱出来,让生命回归其本来的“无用”之自由。可以是莳花弄草,看光阴在叶脉间静静流淌;可以是爬山远足,享受登顶一座座名山之巅之后的征服快乐;也可以是和夫人选一座城市,慢慢闲逛闲聊,只图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惬意和放松;也可以是寻一二知己,把酒言欢,吹牛砍山,肆意狂笑。在“玩”的境界里,没有功利的目标,没有非做不可的坚持,有的只是一颗全然放松的、与万物嬉游的闲心。昔人云“偷得浮生半日闲”,这“偷”来的,这“闲”着的,才是生命真正的滋养。
回望这大半生,我们像上了发条的陀螺,被无形的鞭子抽打着,不停地旋转,为了一个又一个远方的标竿。我们走得气喘吁吁,却常常忘了出发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总想着,等以后……等以后……,可快乐,它不该总在“以后”,它理应存在于每一个可以把握的“当下”。
女儿那句稚气的话,原来是一句预言,一声棒喝。它告诉我,生命的真谛,或许并不在远方巍峨的山巅,而就在这日常的一箪食、一瓢饮,一次无所事事的漫步,一场开怀大笑的闲谈里。
那么,往后的日子,目标便清晰而简单了——吃喝玩乐,快乐生活。这并非堕入享乐主义的泥潭,而是历经千帆后,对生命最本真状态的一种回归与致敬。我终于明白,能用“吃”和“玩”来充盈的生命,才是真正被点亮了的、活明白了的人生。
(这是发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就以《喜欢吃和玩》开始吧,我的公众号名字叫“程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