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的电影比较多,那我就来说说电影的观后感吧,让我最为深刻的一部电影是《何以为家》
电影开篇,是用倒叙的手法写的,小赞恩是被带到法庭上,原因是她最爱的妹妹,萨哈没了,是被社会的旧俗吞没的,赞恩为了讨一个公道,被抓进了少年监狱,谁也不会相信平时懂事的他,小小年纪便犯了错,但是,善良的赞恩怎会容忍这般的痛苦,失去最在乎的妹妹的伤痛,他起诉了父母,他恨父母的生而不育。
但是,细细想一想,处在平民窟的他们也是逼不得已,当赞恩起诉他的父母时,他们眼中有万般无奈。在赞恩流浪的那段日子里,他的坚强令人心痛,也许小小年纪的他,早已经习惯世间的很多冷眼。
一整部电影中,几乎没有他的笑容出现在脸上,很多时候,眼中的泪水都在浸满着眼眶,可他还是一个12岁的孩子,迫于生计,到处流浪,当他想要带着妹妹逃离的时候,好像看到了生命中的一丝微光。
但是当母亲和父亲将萨哈送走的那一刻,那微光已经熄灭了。所幸的是,逃离没有留恋的家,他被人暂时收留了,是一个女的,带着一个孩子,好景不长,她被抓了,因办假证(身份证)可是在那处地方,远比他想象的还糟糕,他重操旧业,买起了廉价饮料,带着不满2岁的小黑孩又开始了流浪生活,坚强的赞恩,身上已经褪去了这个年纪本该有的顽皮与童真,抱着哭喊的弟弟,继续寻找生活的“希望”,当无奈填满小小心儿时,赞恩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他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但是他看不得小弟弟受苦,因为饥饿而哭闹的弟弟,怎么都哄不好,他只能一边流泪一边努力卖饮料,只为给弟弟买奶粉充饥,不想弟弟跟着受苦。
之后他犹豫再三,将弟弟安排到一户“好人家”,但是,如果赞恩先前知道,周末市场的那人把小弟弟偷渡到别处时,赞恩是不会将弟弟交到他手中的,但好在,小弟弟还是被他最爱的妈妈找回了怀抱。
插叙与倒叙的结合,从赞恩的亲身经历写起,从开头看到尾,神经都是紧绷的,看的很难受,电影似是一部纪录片,真的被赞恩坚强又善良的品质深深打动了,里面的情节构思特别细致。
在结尾,我终于看到了赞恩的笑容,他微笑是因为,他有新的身份证了~~~,为了躲避叙利亚境内的战争,他跟随家人来到了黎巴嫩,成了难民,在贝鲁特的平民窟里被选角导演时发现,并被选中,出演本片主角,本片所演的大部分剧情,都是他的真时经历。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触很深,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 不公时,你是否能想到世界上有那样一处地方,名字被人定义为- 平民窟,在那里,有人流离失所,有人呼喊救命,有人与命运抗衡,只为找寻一处安生之所,不再因战争而颠沛留离,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有人因麻木,有人因痛苦,但始终觉得,任何的失去,比不上他们被战乱摧毁的家园更心痛,到处流浪,生命没有被得到尊重更心寒,最后......愿每一个勇敢的小孩,都能被全世界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