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开始了,你睡得好吗?
人的一生中,睡眠占了近1/3的时间。睡眠的质量决定着生活的质量。很多人都备受失眠的困扰。这里是几个关于睡眠的小故事。
01
S女士,平时自己在家的时候,睡眠很好,但每次外出和别人同住的时候,她就会失眠,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
通常,她会对室友说:“我听到别人打呼噜就睡不着,让我先睡。”可是即便如此,她仍然难以入睡。
一次,当她看到室友香甜的打着呼噜,她气愤极了,真想把对方拉起来打她一顿。
此时,学习心理多年的S女士觉察到自己的愤怒超出正常的范围,她想知道自己的情绪到底来源于哪里。
于是,她躺下来,感受自己身体的变化,静静的体会这种愤怒。
过了一会,在她头脑里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那是她四五岁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被妈妈赶出了温暖的被窝,独自睡在一床小被子里,小小的她很害怕,怎么也睡不着,这时妈妈传来呼噜声,她心理愤怒极了,真想哭闹着喊醒妈妈,可是又不敢,只好委屈着睡着。
S女士明白了自己的愤怒原来并不是针对室友,而是小时候委屈的内在小孩对妈妈的期待。
于是,s女士就用双手抱着自己,轻轻的拍着,默默的安慰自己,奇怪,一会儿居然睡着了,一晚上也没醒。
02
这也是一个外出失眠的故事。不过故事的主角是失眠者的室友。
W女士有一次出差,同住的伙伴聊天时谈起每次和别人同住的时候都会失眠。
W女士就说:“那你先睡,你睡着我再睡。”
到了11点多,W女士旅途劳累,实在撑不住,就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她忽然想起这件事,忽的一下子醒来,就看室友,见她还在床上“烙饼”,就很抱歉的说:“哎呀,我一下子睡着了。来,你先睡,我等你。”
同伴十分感动,她慢慢的静下来,一会儿就睡着了。
第二天,同伴高兴的对w女士说:“当你那样说的时候,我心里一下子就平静下来。从来没睡得这样好过。”
03
L先生是典型的理工男,性格内向,不善表达。
妻子全职在家带孩子,有很多指责和报怨,甚至提出了离婚。
L先生不想离婚,就找到心理咨询师进行情感挽回。
咨询师分析了两人的互动模式,指出妻子的报怨的动机是想要沟通,但L先生是采取逃避到工作中,或者沉默不语的方式来回应,所以引起妻子的不满。如果想要挽回情感,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
回到家里,L先生尝试用咨询师的教给他的方式和妻子沟通。
后来,他给咨询师反馈,妻子看上去态度上没什么变化,但是那天晚上,妻子哭了很久,最神奇的是,这段时间妻子经常失眠,那天晚上竟然很快就睡着了。
04
Y先生出了一次小车祸,肋骨软骨骨折了。医生说不用手术,只能静养。
白天工作的时候还好,但到了晚上,疼痛难忍,整夜难眠。
一位咨询师朋友听说了,就说:“今天晚上,我陪你睡。”
晚上,朋友先给他做了一次放松催眠,然后又进行了止痛催眠,对他的睡眠也进行了一些暗示。Y先生也很轻易的就睡着了,以后感觉疼痛也减轻了不少。
05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
德国铁血首相俾斯麦,有严重的失眠,后来被施文宁格医生治好。
施文宁格因为不拘一格的治疗方式,被当时的医学界排斥,称其为“江湖医生”。
他治疗俾斯麦失眠的方式,在当时看来令人费解:在俾斯麦入睡前,他守候在俾斯麦床边,守护着俾斯麦入睡;睡着后,他才离开;第二天俾斯麦快醒来时,他又守在其床边,这样俾斯麦醒来后,第一时间看到的,是同一个人同一身打扮出现在他眼前。
如此几次后,俾斯麦的失眠被彻底治好了。
这些故事看起来很神奇,背后的奥秘其实很简单。
在睡眠状态也保持警醒,这是人类原始本能。在几万年前,人类自己力量很弱小,在危险的环境中,只有保持随时都能保持防御,随时都能进入战斗状态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这种本能一直保护着我们。
上面的几个例子中,这些人或者因为身心创伤,或者因为情绪焦虑,都或多或少地缺乏安全感,焦虑病人经常会失眠的原因也在于此。
上面几个故事都是根据这个原理给予失眠者足够的安全感。或者是自己,或者有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不断地对他暗示:“我在这里,你很安全。”只有这份感觉被失眠者接收到,才能让他们卸下防御,整个身心得到放松,睡眠才能变得发生。
了解睡眠的背后的心理机制,你是否能够睡得好,睡得美?愿你拥有婴儿般的睡眠,睡出美丽的容颜,睡出美好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