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在合适的地方,点到为止的抛出了三个概念,也是现在被很多地方广泛运用的一个概念。
“儿童心理状态”
“父母心理状态”
“成人心理状态”
我这边比较随意而简单的,将这三类分成三个词语概括:依赖、控诉、理性。
儿童自我状态依赖情绪更多,大部分情绪是依赖父母而得的;父母的情绪则和儿童相对应,因为儿童的依赖,而获得的控诉与愤怒的“权力”。
或者说,被激发出了对某件事情潜在的控制欲,批判欲,倾泻欲。
而成人自我状态,则是处于一个理性的状态,也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模型,但并不是说这便是完美的状态,生活就是要我们时不时的在这三样中保持平衡。
我觉得,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如果有进阶版,会有对这本书里面的概念,更详细的解构,或者是系统化的讲述。
我想,我是一定会去读一读的。
————————————————————
这本书被我泛读了两遍,我感觉得到他在里面的概念,并没有被完全的剖析出来,是作为一个提升兴趣的引导。
故事很有意思,蛤蟆和獾,还有苍鹭,就在分别饰演着这三环。
蛤蟆从儿童状态慢慢的走出来,在了解自己,剖析和回忆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认识逐渐清晰。
渐渐的明白了前路,慢慢的找回了那个自信而又潇洒的蛤蟆。
这个角度看,这真的是一个好故事,哈哈。
反正我挺喜欢的,真好啊。
————————————————————
“不带攻击性的发火——愤怒的压力阀 ”
还有,里面有很多术语,囊凯了一些比较零散的概念,比如说愤怒的程度,最大是叛逆,最小是退缩。
因为在我的印象里,愤怒似乎是一个很极端的东西,一旦发泄出来,就会具有极强的攻击性。
但是在这张表里面,我甚至看到了一个退缩。
这里也是提到了,对于愤怒情绪的表达,需要以一种没有攻击性的方式表现。
至少,如果上升到是非对错的话,我想攻击性一定是拉满的(汗)
——2025年3月6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