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晚晴
去年,在何帆大局观专栏里知道了无知之幕这个名词,仅仅停留在最基本的概念。今天,听了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对这个名词多了另一个角度的认识。
无知之幕,由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提出。顾名思义,就是用一层幕布将选择后的可能结果挡住。比如说,一群即将高考的全国各地的高三学生,假设学业水平都一样,现在把他们的户籍标识全部清零,报考后再随机分配。他们聚在一起,商议决策应该如何分配录取名额,是沿用现在的按地区还是统一录取呢?理想的情况是,为了公平,大家会选择平均分配,因为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分配到河南、山东等高考大省。但是,实际情况比这复杂多了。
1.每个人的风险偏好不一样。比如有些考生喜欢冒风险,可能会选择极端的分配方案,以博得大的录取机会。
2.有没有知识本身很重要。人们对由分工而带来的知识增长是看重的。每个人在具体的问题上,都不会愿意把权利、特权和工作岗位随意地交给任意一个普通人。
3.人的积极性对财富增长至关重要。如果我们生下来就知道我们所有的财富会将被别人平分的话,我们就很可能不会积极努力地去争取,社会的饼就不会做大。同样,如果知道录取是平均的,很多人都不会在努力备考。
4.真的平均分配也做不到公平。你的财富是可见的,有形的资源是比较容易均等化的,而我赚到的那些闲暇时间却很难被均等化,真的均等起来结果不会是公平的。同样对于高考,能做到每个学校、每个专业,对每个学生都可以平均录取吗?太难了。
这样仔细分析下来,想做到完全的公平是很难的。公平与效率,哪个更重要?一直争论不休。现在再看,邓公说得真好,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炼下就是,先讲效率,再说公平。有效率才变成社会的规范,才被人们认为是公平的,效率是最大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