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万荣的一个小村庄,这里有道名吃——猪肉拌菜,一直是我的最爱。自从成家后,住家到运城后,也一直留恋着这种味道,街面上有专门的万荣名吃拌菜店面,去吃过几次,每次都失望而归,感觉味道里还是缺失,至于是什么?一种自己也描述不出的感觉。从老妈那里学会了技艺,自己在家也开始试着做,结果嘛?不是想象中的。今年初五招待亲戚,我初四晚上就来到老妈这边。初五的时候跟着老妈做了一次拌菜,认真看着老妈如何把美味呈现出来。
嫂子在前一天就把要用的芹菜、大葱洗好切好。老妈早晨起了个大早把猪肉放锅里拿开水冒了几分钟,打出血水,然后放冰箱里冻上。
这是拌菜要用的面饼,老妈提前活好面,醒了一会,我擀的,形状比较抽象,不过好歹放到铁箅子上了。这个面饼上面是要放拌菜的,熟了以后也非常好吃。
大盆里的是芹菜,拌之前要放花椒面,用滚油一泼,老妈戴手套用手搅匀。旁边的盆里是面条,这是老爸在超市里买的挂面,老妈煮好面条,用zao yu(普通话不知道叫什么)舀到盆里,把热好的油浇到面条上面,搅匀,这样可以防止面条黏到一起。面条上黑色的是老黑酱,用老抽味道不好,我在自己家用老抽,颜色也好,但味道差些。旁边的碗里是蒜油辣子,我坐这个拿手,今天是二姑捣蒜,我旁边擀面皮。油要烧的热热的,辣椒面是自己拿磙子自己碾的,醋是老爸酿的柿子醋,这才对味!
菜和面准备好后,把倒在一起,开始搅拌(这就是为什么叫拌菜的原因吧!),今天亲戚多,准备的也多,老妈戴手套开始搅,面条和菜搅均匀以后,要放面粉,放多少,这是技术点了,按老妈的话就是自己感觉,这步拿捏不好,影响菜的口味,所以这一步要老妈亲自操作,我就在旁边倒面粉就可以了。
我前面准备的面皮现在就派上用场了,把拌好的菜和面放到面皮上,放的时候不能用手压,要保证菜和面是松的,便于蒸汽通过。
既然是猪肉拌菜,那猪肉当然是重头戏了。老妈去生火的时候,就把放在冰箱里的肉拿出来,让我切成薄薄的肉片,因为肉有两分熟了而且又放在冰箱里冻了,所以切的时候比较顺手,我切肉的技术不怎么样,没有达到老妈的要求——薄薄的。锅里放油,热到五分,把老黑酱放进油里,然后把肉放进去搅拌,还要不要忘记放盐。让每片肉都被老黑酱包裹,然后把面粉放进去搅拌,放多少,老妈掌握技术,这样蒸出的肉不会油腻。
肉腌制好后,一片一片摊开铺到菜上,这是考验人的耐心。今天老妈准备了三箅,肉多。我铺了一箅就不想铺了,老妈把其余的两箅铺好。远远来看,绿绿的菜,香香的肉,嗯!肯定好吃。
我们家的锅是农村常见的大锅,下面烧果树枝,箅子和锅要配套,不然怎么能放三箅子啊?箅子和箅子之间用三足的cheng cheng(不知道普通话咋说)支撑,放了两鼻后,就得笼圈上场了。
这种圈只有在蒸东西多时才用,现在已经买不到了,它们是一套的。今天蒸三箅,所以用一个笼圈就可以了,蒸的多时,得用两个,三个,看着比较粗糙,但它们之间能很好的合拢,这样蒸汽就跑不了了。
把第三箅放到笼圈上,就用笼盖盖好,这个比较沉,我盖不了,得老妈来盖。盖好后,使劲拍打,让它们能更好贴合。
大火烧半个小时后就可以出锅了。这半个小时,我基本没有事,就等开吃了。一会,锅上就“哧哧”直冒气,这时才算时间。老妈就用湿布把漏气的地方贴好,我坐外面晒太阳,“妈!好了没?我都闻到香味了。”“再等几分钟,要熟。”大锅汽旺,蒸菜味道正宗。用我自己家的小锅蒸出来的味道不地道,我感觉就是锅不对。大锅火旺汽旺,半个小时后,香味就随着蒸汽顺到我鼻子里。老妈把笼盖,笼圈拿下,色香味俱全的蒸菜就好了。看着是不是很香?
蒸菜和油辣子是绝配啊!把提前备好的油辣子正中间一放,就可以开吃了。有朋友问我,这一大箅子怎么吃?自己拿筷子就夹着吃呗!
自己占自己的地,自己吃自己的。老妈还准备了甜甜的醪糟汤,炸的酥香的油饼,那叫一个好吃!一夹一大筷,这才是母亲的味道嘛!想吃嘛?可以提前预约哦!这个芹菜为什么蒸出来还是这样绿,这个是秘密,不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