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直播时家长问的问题,当时还把我问急了。先让孩子读起来啊,搞这个那个的,做啥呢?老师布置的?但凡一个学习方法,千人一面,不是不能落地,就是可能对你没行性。自己慢慢复盘,什么情况下需要做笔记,不同情况下,如何做笔记,怎样做笔记有助于学习,并且不会影响学习积极性呢?在此一并总结:一不适合做笔记这不看年龄,或者说这不看身份证年龄,看你的阅读年龄。阅读年龄小的,读书少的,不强求做笔记。
一初读者体验感优先
不管多大,才开始读书,有的是幼儿,在妈妈怀里,听妈妈指着读绘本;有的是没有阅读习惯的小学生,因大人要求,不得不翻看书本;有的是想成长的大人,买了书,终于硬着头皮看了。
这时候,不要听各种大咖和专家的话,除非是你自己控制不住,特别想记录,摘抄,不然能读就好。
并且,允许跳着翻看,允许每次只看一点,好的缓慢推进,也比不开始要好。
慢慢养成习惯,觉得看看书,也没那么痛苦,甚至有兴趣读下去,好,成了。
二2精读可以讨论分享
在带“爱上阅读陪跑营”的时候,给大家发过“任务卡”,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一些问题。
比如说“笨狼是什么样的个性啊?”“你愿意和这样性格的人做朋友吗,为什么?”
可以读之前问,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读,也可以读了之后问,再次复盘,回忆内容,并组织语句回答。
当然,我们读着特别感动的地方,可以和身边的人分享,这和在抖音,视频号,看到了好玩的视频,一键分享给好朋友类似。
只不过,大家的阅读习惯实在是成问题的比较多,更愿意看视频,或分享追剧感受罢了。在共同讨论中,有时我们的情感在升华,有时我们的认知在刷新,就一定会完成了对文本的精读。
这两点,都不需要动笔,看看,说说即可。
三多读之后选择记录
读多了之后,不管老师有没有布置,怎么自己可以带着进行记录,毕竟用费曼学习法,学习效率可以最大化,不至于每本书都是泛泛而读,而将营养吸收到最多。
那么用什么样的方法呢?
1内容局部整体结合,观点自己他人融合
在微信阅读上面,你可以看待有的书籍,某些片段,其他人做的标注。其实很简单,就是几句话的点评。
你也可以看到别人给你的点评点赞,这种互动式学习,让你发现,哎,针对一句一段,发表一点意见,其实一点也不难。
当然,如果是整本书读完,想系统评说,也是很好的。
写的时候,可以点面结合,整本书的感想,其中哪里的片段给你印象最深,让你想到什么,或者形成了怎样的观点,可以系统的梳理。
自己写的好处是,不要在意长短,不会因为必须的字数,硬凑,也不用觉得自己发挥的多了就觉得吃亏了,赶紧结尾。
2摘抄不容忽视
我有一个本子,确切地说已经有了好几份本子,都是用来摘抄练字的,这是我这辈子,为数不多写字格外认真的记录。
很多书上都会有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是很有哲理的句子,看的时候插书签,折角,看了一段时间,汇总之后,将这些金句摘抄下来,可以默读、朗读。
训练语感,提升思维,练习静心能力都非常有用。
3不要在乎形式,及时记录
你会说,哦,还要专门准备本子,还有美工笔啊,还要啥?
其实也还好,有一句话:差生文具多。
汇聚在一个本子上,有成就感,也方便反复翻阅。其实任何可以记录的方式,都可以。
比如就是拍照截图,或者随手记录在手机备忘录上,不要因为形式,而将记录这件事耽误。
最后,明明有好的发现,但是没有存留下来。我是截图,隔一段时间之后,专门写下来,然后删除。
4广泛阅读,择优记录
我们现在专门用来阅读的时间,真的少,孩子到了中高年级开始,因为作业负担,平时看书的时间并不多。
大人更是这样,毕竟手机更香,很容易打发时间。
所以,咱们哪怕从碎片时间开始,途中、等待的时间……电子阅读、杂志……都很好。
也会有朋友问,我们看什么书呢?
这可以从兴趣入手,啥都读,不迷信于大家都推荐的,或者畅销书籍。可以听听别人的推荐,然后自己去接触,听自己的感觉。
5练习写书评
我是在17年左右开始写书评,写习惯了,生活感想,听歌感想,影评,都喜欢记录下来,有段时间是日更。
坚持下来,最大的收益是静心、思考。
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整本书的评价,可以简单地打星打等级,可以只记录几句话,不在意长短,就不会觉得太辛苦了。
而慢慢的学会将自己的总结,感受记录下来,正好可以证明这本书,你真正的吸收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