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本质的思考 - 007er - 279 - 20250928

思考前提

1、人们对于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文化、娱乐等)的需求是无止境的,要求会随着需求的不断被满足而越来越高;

2、社会需要越来越先进的科技和技术革命带来的更新的生产要素,重塑整个商业,实现其运行效率的提升,以实现人们更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我的最初疑问

为什么一段时间之后,整个社会经济模式就会出现一次大规模的创新?比如从最开始的狩猎采集、农耕,到近代的工业化、电子化,到最近几十年的信息化、互联网化(包括移动互联网),以及最近2~3年AI的迅速崛起?在一方面看来,人们满足了最初的衣食住行之后(狩猎采集和农耕,主要在解决这个问题),工业化电子化实际上是将物质社会极大丰富。然而,到了互联网和信息革命的阶段,几乎只是在信息层面实现了更高的能力提升,于是间接地实现了实体经济的进一步革命。我的问题是,这种一代代范式变革背后的原动力是什么?

AI(人工智能)要重塑整个社会,为什么这些看上去越来越偏虚拟的信息、数据、算法,能够深刻变革以实体存在的社会,重塑人们的衣食住行和交流方式等?

AI的部分回答

一、范式变革的原动力

深层驱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技术群的集群式突破

历史表明,真正的范式革命很少源于单一技术,而是来自一组相互强化、协同发展的核心技术群的突破。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内燃机和化学工业共同构成了技术基础。当前,我们正经历的变革也是由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共同推动的。这些技术彼此依赖、相互赋能,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技术集群,为全面变革提供了可能。

2. 关键生产要素的变迁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催生一种或多种新的关键生产要素。这种要素具有成本低、渗透性强、能大幅提升效率的特点,并会逐渐取代旧要素成为经济系统的核心。例如,工业时代的煤炭、石油,到信息时代的知识,再到当前的数据。数据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它能够打破信息不对称,优化决策,甚至通过算法预测未来,从而带来效率的指数级提升。这就是为什么看似虚拟的“数据”能驱动实体变革:它通过对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的精准优化,实现了实体经济运行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3. “技术-经济范式”的扩散与重塑

技术突破和新要素的出现,会引发一套全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形成并扩散。这不仅仅是生产工具的改变,更是包括产业结构、组织形态、商业模型乃至社会制度在内的全套游戏规则的更新。

生产模式: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转向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个性化定制。
组织逻辑:从传统的层级管控,转向平台化、生态化的协作。
创新主体:从生产端主导,转向需求端深度参与甚至主导的创新。

二、为何AI能深刻变革实体社会

AI、算法等信息层面的技术,之所以能深刻重塑实体社会,正是因为它们处在上述动力机制的核心位置:

数据是实体世界的“映射”与“燃料”:AI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从海量数据中学习和发现规律。这些数据来源于无数实体设备(如传感器)、消费行为和社会活动,是实体世界的精准映射。AI通过处理这些数据,可以优化实体世界的运行效率,例如精准的供应链管理、预测性设备维护等。因此,数据是连接虚拟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桥梁。

算法是重构生产关系的“操作系統”:算法不仅仅是代码,更是一种新的组织和社会协调机制。例如,平台经济的算法重新定义了配送员、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协作关系。在智能制造中,算法驱动生产线的实时调度和工艺优化,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这意味着,算法的规则实际上在重塑实体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

三、周期性变革的必然性

这种范式的更替之所以呈现出周期性,是因为它需要一个过程:

新旧范式潜力交替:当旧范式(如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潜力逐渐耗尽,其弊端(如灵活性差、同质化严重)日益凸显时,社会对新技术范式的需求就变得极为迫切。

社会制度的适应与摩擦:新技术范式会首先冲击最接近它的下层制度(如企业管理方式),然后通过下层制度的创新,逐渐对上层制度(如法律法规、社会治理)产生张力,最终推动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从而形成了周期。

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新技术范式要发挥全部潜力,有待其相关基础设施(如今天的“云、网、端”)的广泛普及,这也是一个逐步建设的过程。

——————————————————————

小结:以AI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必然在未来一个大的经济周期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为提振整个实体经济以及让全球经济企稳上升,起到巨大的范式革命性的作用。当代中青年,必须全面拥抱它们,才能够继续成为自身发展的主导者,而不是被社会的发展牵着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