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叶山
接大辽(契丹)五京六府遗址(二)
辽南京遗址,为今天的京津地区。古为冀州、幽州、燕地,唐时为幽州蓟城。后唐灭亡后,石敬瑭将幽州在内的十六州拱手送给了契丹。辽太宗得幽州后大喜,遂改幽州为大辽的南京。并在隋、唐两朝蓟城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葺。
这幽州城方圆三十六里,城高三丈,宽一丈五尺,共有八座城门,内有元和殿、昭庆殿等。后唐灭前,为卢龙节度使北平王赵德钧管辖,这些殿宇是他议事的地方。这赵德钧父子是在辽太宗援晋灭唐时被俘获。赵德钧死于上京,他的儿子赵延寿投降了契丹,后来成了契丹灭晋的帮凶。
这幽州地势险要,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原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天然屏障。西有雁门关、紫荆关,北有居庸关、古北口,东有卢龙要塞(今喜峰口)、渝关(今山海关)。那时只有居庸关能行车马,其余关隘均为樵路。
这燕云归了契丹后,如同打开了进入中原的北大门。在五代后周期间,周世宗柴荣率兵北伐,想夺回这十六州。但只夺回了瀛、莫、易三州,不幸病亡。赵匡胤夺了后周的天下,建立了宋朝。在统一了南方诸割据后死亡。其弟赵光义即位,史称宋太宗。他平了北汉后,想夺回失去的州城。亲率大军十万之众,兵伐幽州。结果在高梁河,被契丹名将耶律休哥,打的大败,人马死伤无数。宋太宗身中两箭,乘夜坐着驴车逃走,几欲丧命。
自此这争夺十六州之地,成了宋、辽两家连续交战的导火索。双方交战从辽景宗乾享元年(979年),一直到辽圣宗统和二十一年(1004年),前后交战了二十五年之久。后来宋真宗和辽圣宗订立了《澶渊之盟》后。不再交战,自此宋、辽和好百余年。这幽州直至辽亡前,都在大辽手中。
辽西京遗址,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唐开元十八年置云州,古为并州。是石敬瑭贿赂辽太宗之地。辽西京建得很晚,是辽兴宗重熙十三年十一月改云州为辽西京,并进行了修葺。这西京方圆二十里,有四座城门。原来大辽在云内州,建有西南路招讨司,以控吐浑、党项、沙陀、鞑靼、阻卜诸属国。
重熙十三年初,夹山(今呼市的大青山余脉)辽籍党项五部族长屈列率部叛辽投夏,兴宗命西南路招讨使萧普达,部将张佛奴率军平叛。二将领兵出九十九泉入河清,遭到了西夏国王李元昊伏兵的截杀。二将大败,当场毙命。消息传到了上京,辽兴宗闻报大怒,决定御驾亲征。遂命皇弟宗元和枢密使萧惠为先锋,起兵十六万西渡黄河,直捣西夏国都兴州。
可大军到了兴州,没遇一兵一卒。辽军恨快在贺兰山北麓发现了夏兵结营为寨。便命大军掩杀,夏军不敌大败而逃入了山中。萧惠屯兵河曲,偶遇风卷满天黄沙天气。李元昊率夏兵突然杀来,辽兵仓促迎战,结果大败,死伤无数。李元昊俘获了驸马萧胡睹及北院大王耶律韩八等十余个大臣;乙室大王萧蒲达、殿前都检点善宁多员大将战死。
萧惠保着辽兴宗仅带了几千骑逃往金肃城。夏兵追杀至辽界而回。兴宗班师渡河回朝,暂停止了伐夏。为了加强西南部军力,节制西夏,兴宗决定在云州建辽西京。遂命魏王贴不为西京留守,镇守西南。自此西夏和宋、大辽形成相邻的三国鼎足之势。
再说这大辽的六府遗址,这六府有临潢府,大定府,辽阳府,析津府,大同府,兴中府,黄龙府。辽在上京建临潢府,在中京建大定府,在东京建辽阳府,在南京建析津府,在西京建大同府,在霸州建兴中府,在扶余建黄龙府。但这些古城之中的府邸,历经朝代的更替,时代的沧桑,有的早已不见了踪迹。留给世人的只有那些庙宇、佛塔、星散的遗迹还没有消失。
注:主要参考文献:《辽史—地理志》《辽史拾遗》《契丹国志》《续资治通鉴长编》《五代史》《宋史》
全文分三篇,已刊完。
2025年10月18日,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