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的时候一个考研的朋友拿了如下的一道考研的语法题来问我:
我拿到题,扫了一眼就读出是在考虚拟语气,还暗自得意了一下心想朋友肯定是因为没有看出来这个点才不会做的。遂草草的选了答案(然后还因为记错了将来的虚拟要用should而惨遭打脸233)
咳咳,但真正问题不在于此,而在于当我真正静下来去看这个题并弄明白大意给朋友讲解之后,对方却依然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
“你可以暂且先知道这个点,记下来就行了,不必纠结于此。”
“可我觉得这个句子还是比较好的,我想把它吃透。”
我沉吟了一下。
这让我想到了彼时的自己,起初在学虚拟语气以及非谓语动词的时候,也有过40道语法能错到1/3以上的惨痛经历,而在自己再三比照答案,问老师问同学求解之后,依然总是会剩下那么一两道难以理解的题目或句子。
可无论我如何逼着自己去理解去琢磨,都难以达到答案或老师所讲解的层次,这其中的信息差仿佛一道大山就是难以翻越,如鞭在喉。
但其实,这完完全全就是正常现象,无论是答案(代表出题人)还是老师,他们的专业知识也好,语感也罢,必然同我们不是处在同一个量级之上的,所以我们又何必强求自己在立时三刻就达到那样的高度呢?
但正如朋友所说的那句“不想轻易就这么放过这个题目”,这种态度自然是极好的,但对此我给出的建议是要去相信积累的力量,把努力做足,然后把评判交给时间。
——考研/英语学习/求知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有很多困难第一次出现的时候自然会让人手足无措,但一回生二回熟,这次看见这题把它抄下来,下次看见类似的再放一起,时不时拿出来看一下,当它们“一家人就是要齐齐整整”的时候,你很可能已经能够感知到这种句式背后所蕴含的奥妙了。
“当样本量足够大,足够你去总结和比对的时候,很自然的就能理解了。”中午我如是说。
比如我现在即使快三年没有碰过虚拟语气了,依然能够一眼辨识出这样的考点,可能还是要感谢过往的积累:
——高三为了单选不丢分,我居然买了一份全国各地的高考英语专题,然后单独把所有地区的单选都刷了一遍,记下答案/考点并归类。(emm至今记得只有湖南湖北广东的单选有点难度233尤其是湖南。
再进一步说开去,有朋友尝试了我用的训练之后吐槽觉得自己“天生腰腹力量不行”;还有一次自己曾经在票圈被赞过三角肌好看。
但其实上述的两种,都是我之前所从不具备的。
曾经为了腹肌而节食而拼命刷脂,然而瘦的肋骨都突出了依然没有好看的abs——因为没有去对应的训练,去吃苦,去积累力量;同样的,更明显的是三角肌,自己一直对自己的肩背是极其不满意的,但当我真的把每天100个俯卧撑坚持下来,并在今天早些时候完成了自一月底以来第10350个的时候,我发现我早就有了好看的肩。
很多问题不是求解就立刻能有解的,还是重复那句吧“要去相信积累的力量,把努力做足,然后把评判的工作,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