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成长——关注两性情感、家庭教育、职场生涯的原创公众号。点击标题下蓝字“绿色成长”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料的延伸阅读。
打开社交平台,“57.5%离结比”“90后三年离婚率35%”的数字总能引发热议,仿佛婚姻正在成为易碎品。
但当我们拨开数据迷雾就会发现,离婚率的攀升从来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偶然。
而是经济发展、观念革新与制度完善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它不是婚姻的崩塌,而是人们对幸福更清醒的追求。

一、经济独立瓦解“生存型婚姻”
在祖辈那一辈,婚姻靠的是搭伙过日子,而现代婚姻早已摆脱了“为生存而绑定”的枷锁。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2023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生占比达49.9%。
女性经济地位大幅提升,不再需要依赖婚姻获得生活保障。
当生存不再是婚姻的首要目标,经济压力反而成为离婚的首要诱因。
房贷收入比超50%的一线城市、年均超3万元的育儿成本,让60%的夫妻因经济矛盾走向破裂。
更重要的是,经济独立赋予了人们“退出权”:当婚姻带来的内耗大于收益时。
无论男女都有底气选择离开,而不是在不幸中将就。
二、婚姻需求从“搭伙”升级为“精神契合”
“没吵过什么大架,但两个人在一起不如一个人快乐”,这是很多和平离婚者的共同心声。
当代人对婚姻的期待早已超越了物质层面,93%的人因爱情结婚。
81%的人渴望深度陪伴,精神共鸣成为婚姻的核心诉求。
这种高期待之下,“冷暴力”“三观不合”“缺乏沟通”等问题被无限放大。
数据显示,夫妻日均深度对话不足20分钟,冷暴力发生率高达71%,这种精神疏离比肢体冲突更易摧毁婚姻。
独生子女一代更强调自我价值,面对矛盾时妥协意愿更低。
当婚姻中的孤独感胜过单身时,“为了孩子凑活过”的传统观念便逐渐瓦解。
三、 制度完善与社会包容降低“离婚成本”
《民法典》实施后,婚姻制度正在从“难离”走向“慎离”。
离婚冷静期拦住了不少冲动离婚,但2023年后离婚率持续回升,说明它挡不住“深思熟虑的离开”。
而“感情破裂”的明确标准、财产分割规则的明晰。
以及离婚“全国通办”政策的实施,让1.76亿流动人口的离婚需求得以合理释放。
社会观念的转变则进一步降低了心理成本。过去“离婚”是羞耻的标签。
如今60%以上的80后、90后认为“离婚是个人选择,不应被指责”。
这种包容让人们不必为了面子忍受低质量婚姻,更愿意用法律手段结束不幸,而非被动妥协。

四、不是拒绝婚姻,而是拒绝不幸
很多人担心离婚率升高会冲击婚姻制度,但数据给出了相反的答案:超过70%的离婚者会在三年内再婚。
这说明人们不是反对婚姻,而是反对将就的婚姻。
当婚姻从“人生必选项”变为“可选项”,从“生存共同体”转向“情感共同体”,本质上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90后、00后的“试错式婚姻”也好,中年人的“二次选择”也罢,高离婚率背后,是个体意识的觉醒和对幸福的认真。
就像《民法典》强调的,婚姻的核心是“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
当一段关系无法满足这些本质要求时,体面离开未必是悲剧。
离婚率的攀升,从来不是婚姻的“末日”,而是婚姻回归本质的开始。
它告诉我们:婚姻不再是人生的“标准答案”,幸福才是。
维系婚姻的不再是生存需求或社会压力,而是彼此的珍惜与滋养。
真正值得追求的婚姻,不是“一生一世不分离”的形式。
而是“在一起时彼此照亮,分开时各自圆满”的底气与从容。
好的婚姻是港湾,不是牢笼;而真正的幸福,从来都源于内心的满足,而非外在的形式。
个人简介:墨凡,95后优秀的情感分析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中国作家网作家,专注于情感心理成长八年,有丰富的经验,帮助很多人走出情感心理困惑,始终坚信情感婚姻是人生的必修课。
编辑:绿叶
作者:叶墨凡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