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共读打卡-姓名(4/10)20170513
5月13日共读内容:第04章 帮助:适应从家到老人院生活的转变
一、自读心得(也可以是你喜欢或者有感触的语句)
二、讨论主题:假设你年老之后,需要住到老人院,你期待的老人院是什么样子?它是什么样的环境?
《最好的告别》共读打卡-曾*(4/10)20170513
5月13日共读内容:第04章 帮助:适应从家到老人院生活的转变
一、自读心得(也可以是你喜欢或者有感触的语句)
家是你的优先顺序中占主导地位的唯一地方,在家里你可以决定怎么安排时间,怎么分配分享空间,怎么打理自己的物品,在家之外的地方你决定不了。这种自由的丧失是让部分老年人最害怕的。
当我们年老体弱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是什么使生活值得过下去呢?有没有一个真正像家的老年之家?
如何使用时间可能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当你还有几十年的未来,你的需求是马斯洛金字塔顶端那些东西,成就、自我实现等等,但当年老体衰,关注点开始转向当下,日常生活的愉悦和最亲近的人身上。一个垂死的人最大的需求往往是希望能独立自主决定自己的日常吃喝拉撒,按喜欢舒适的意愿来,最谦卑的目标。
如何平衡善意的保护和自立的尊严。我们自己想要自主权,而对于我们爱的人,我们要的是安全。所以对老人,子女往往从自己角度觉得安全就好,但很少关心是老人希望过怎么样生活。有部分原因老人自己也要承担责任,因为他们把决定权交给了子女,可能觉得自己年老体衰,老了就应该子女养老。其实在可以的情况下,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担负多少责任便享受多大自主和自由。
二、讨论主题:假设你年老之后,需要住到老人院,你期待的老人院是什么样子?它是什么样的环境?
我希望有独立的房间不要被迫和陌生人共睡一个房间,要有厨房和卫生间,有一个跳舞练瑜伽的空间。生命已不长了,不愿将就,做自己能做的,喜欢做的事。怎么摆设,摆着什么物品我说了算,摆出来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会让人内心愉悦。有专业的护理,能教我如何能继续自理,感觉如果连上厕所穿衣服这些小孩都能做的事情都不能做,那种感觉很糟糕。在私人生活上只要身体还允许,就自己做,就算做的不完美也没关系,其他的可以请人帮做。简单说就是一个我可以说了算的家。
希望有适合老年人的活动,鼓励老年人身体力行做能做的事情,而不是放弃她们,让其坐着发呆,吃饱睡觉等待死亡,暮气沉沉,很恐怖。
定期体检,有知道自己身体情况的权利,积极预防和控制。
希望将来有一天,老人院可以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就是我们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类型的老人院,最好价格别太昂贵。
一周能有一两天回家跟孩子相聚,这样既不会造成孩子的麻烦,又能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
《最好的告别》共读打卡-张*蕊(4/10) 20170513
5月13日共读内容:第04章 帮助:适应从家到老人院生活的转变 (前三个小节,但有没有一个真正像家的老年之家结束P94)
一、自读心得(也可以是你喜欢或者有感触的语句)
这一章的故事让人唏嘘,我们需要照顾多个老人以及子女,谢莉的故事说不定也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书中讨论了为什么养老院对我们的安排我们会痛苦不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基本为生存和安全需求,其上是爱和归属感的需求,更上面是是尊重和自我实现。而这些老人在养老院只达到了基本的需要,其他的都要让步和放弃。
调查发现老人家的需求会更注重当下和关系,重视日常生活的娱乐和亲密关系,而年轻时很重视做事和未来。之后又提到了社会情绪选择理论。
二、讨论主题:或许我们都希望可以永远照顾父母至终老,但谢莉和路的故事让人思考很多,文中提到了威尔逊的辅助生活,你怎么看?
我们现在信誓旦旦说了那么多,到时候能做到吗?会不会撑不下去?辅助生活其实希望就是在安全的同时尊重我们其他层次的需要。当然不可能满足全部需求,但是房间的需被允许,放置自己喜欢的物品,这些简单的都会让他们更满意。其实在家养老的老人,感觉也像是在辅助生活,帮助老人吃东西,帮助老人翻身等等。
抚养孩子又要赡养多个老人,辅助生活也许会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我觉得每周都要回家,这样有归属感,而且一定要尊重老人意愿,是更想独立和自由想哪个放在第一位。
《最好的告别》共读打卡-星光点染(4/10)20170514
5月14日共读内容:第04章 帮助:适应从家到老人院生活的转变 (前三个小节,但有没有一个真正像家的老年之家结束P94。)
一、自读心得(也可以是你喜欢或者有感触的语句)
我们想象不出在我们衰老脆弱没人帮助就无法生活的情况下,还可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
❤️这就像人生交叉路口,你只有两个选择不是选择一,就是选择二,若不然就不选择放弃。人生哪有那么多的任性。
当我们年老、体弱、不能照顾自己的时候,是什么使生活值得过下去?
研究发现,年龄大了以后,人们交往的人减少,交往对象主要是家人和老朋友。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存在上,而不是放在做事上,关注当下,而不是未来,理解这个变化是理解老年的基础。
二、讨论主题:或许我们都希望可以永远照顾父母至终老,但谢莉和路的故事让人思考很多,文中提到了威尔逊的辅助生活,你怎么看?
威尔逊的辅助养老,是比较理想的养老院,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社区养老,还是比较符合中国居民的养老方式。
《最好的告别》共读打卡-姓名:纯情小火鸡
(4/10)20170514
5月14日共读内容:第04章 帮助:适应从家到老人院生活的转变 (前三个小节,但有没有一个真正像家的老年之家结束P94。)
一、自读心得(也可以是你喜欢或者有感触的语句) 人到老年就会变成小孩子,我们要把他们当小孩去对待。他们更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金钱,你给再多的钱,他们也不会高兴。太多的案例告诉我们,总爱去关注老人,他们为了我们付出太多。我们能做的就是每天抽出时间来陪伴,哪怕是打个电话,或者帮助他们学习新科技,解决他们使用手机遇到的问题。
二、讨论主题:或许我们都希望可以永远照顾父母至终老,但谢莉和路的故事让人思考很多,文中提到了威尔逊的辅助生活,你怎么看?
通过阅读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养老存在的问题确实很多,生活中的变数太多,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只有一点点的改进,可是时间不等人啊!放弃自己的事业,等老人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就无法从事以前的事业,21世纪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感受颇深,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后必定是智能机器人时代。
《最好的告别》共读打卡-潘*(4/10)20170513
5月13日共读内容:第04章 帮助:适应从家到老人院生活的转变
一、自读心得(也可以是你喜欢或者有感触的语句)
大体上,家庭一直是老年人另一种主要的选择,避免入住疗养院的机会直接与养育的子女数量相关联,根据已经做过的数量极少的研究,拥有至少一个女儿对于父母能够获得的帮助至关重要,但是寿命的延长正好遇到家庭对于双薪的依赖增强,结果对于所有双方都很痛苦,很不愉快。
在疗养院,老人渴望有一扇可以锁的门,这个是对他们个人隐私的尊重。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看,缩小生活范围与人们追求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是背道而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快乐程度会降低。但是卡斯滕森的研究发现,结果刚好相反。人们根本没有变得不开心,而是随着年岁增长,快乐程度提高,他们比年轻时更少焦虑、压抑和愤怒。他们会经历困难,也常常会体会到辛酸悲苦。他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经常交集在一起。总体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觉得在情绪方面生活体验变得更令人满意,更加稳定,即使年老缩小了他们的生活范围。
我们发现大多数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从在意实现拥有和得到转而懂得欣赏日程生活的快乐和亲密关系。生活是一种技能。老年的平静和智慧是在时间历程中实现的。这个观点让我想起《幸福的方法》中提到的幸福是一种能力。或许老年人在时间的磨砺中才慢慢拥有了幸福的能力。随着老年人的视野收缩,当他们开始觉得未来是有限的、不确定的时候,他们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此时此地,放在了日常生活的愉悦和最亲近的人身上。
卡斯滕森的研究表明,越年轻的人越不珍惜与情感上亲近的人共度时光, 而更喜欢与提供潜在信息或新朋友来源的人交往。不过在患病的研究对象中,年龄的差异会消失,一个患艾滋病的年轻病人的喜好和一个老年人的喜好是一致的。一切的原因,都在于日益缩短的生命的感悟。
老年人渴望有一扇可以锁的门,但是疗养院为了照顾他们,往往不允许有锁。如何平衡善意的保护和自立的尊严,就显得异常重要。
二、讨论主题:假设你年老之后,需要住到老人院,你期待的老人院是什么样子?它是什么样的环境?
我期待的老人只其实就是一个现代化的社区。就像住在家里一样,每天有义工到家看望,有需求通过电话或者其他途径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其他时间并不需要他们。或许这才是善意的保护和独立的尊严结合的一种方式。
《最好的告别》共读打卡-李*慧(4/10)20170513
5月13日共读内容:第04章 帮助:适应从家到老人院生活的转变 (前三个小节,但有没有一个真正像家的老年之家结束P94。)
一、自读心得(也可以是你喜欢或者有感触的语句)
第一次听说“辅助生活”,在理想的状态下应该是一种非常好的养老方式。 生活是一种技能,老年的平静和智慧是在时间历程中实现的。
二、讨论主题:或许我们都希望可以永远照顾父母至终老,但谢莉和路的故事让人思考很多,文中提到了威尔逊的辅助生活,你怎么看?
我是希望可以照顾父母至终老,中国有句俗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根据自然规律,人到老年就表现出小孩的心理特质,需求爱和归属感 ,而凡是做过父母的照顾过小孩的人,就应该知道这个过程的辛苦,即然可以照顾小孩为什么不能照顾老人,孝顺父母也可能教育小孩,一辈传一辈。
《最好的告别》共读打卡-邱*梅(4/10)20170513
5月13日共读内容:第04章 帮助:适应从家到老人院生活的转变
一、自读心得(也可以是你喜欢或者有感触的语句)
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从在意实现、拥有和得到转而懂得欣赏日常生活的愉快和亲密关系,如果我们发现这更具有满足感,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等这么久才去做?为什么我们完等到老了才去做?生活是一种技能。老年的平静和智慧是在时间历程中实现的。
二、讨论主题:假设你年老之后,需要住到老人院,你期待的老人院是什么样子?它是什么样的环境?
毛大庆说 养老产业,一定是未来的蓝海。他说,中国现在50到60岁的人口大概有3亿人,这部分人有知识、有事业、有财富。当这些人变成养老主力军的时候,中国养老产业肯定会出现非常大的升级和发展。未来的养老产业不是单单地和医疗行业结合,而要做成有品质、有意思的养老。
《最好的告别》共读打卡-Echo(鍾) (4/10) 20170513 5月13日共读内容:第04章 帮助:适应从家到老人院生活的转变 (前三个小节,但有没有一个真正像家的老年之家结束P94)
一、自读心得(也可以是你喜欢或者有感触的语句) #共同居住要求互相適應。很快每個人都發现了幾代人更喜歡分開居住的各種理由 。 #在如今醫學化的時代照顧一位衰弱的老人,在技術和看護兩方面都有極高的要求。 #她想當個好女兒,她希望父親安全,也希望他快樂,但她也想要一份可以控制的生活。有一天晚上,她問丈夫是不是該給老人家找個地方,僅僅因為這個想法她就覺得羞愧,這違背了他對父親的承諾。 #我們如何使用時間可能取決於我們覺得自己還有多少時間。
二、讨论主题:假设你年老之后,需要住到老人院,你期待的老人院是什么样子?它是什么样的环境? 首先不希望自己不能自理的活著,所以到我老的時候希望國家已經通過了安樂死合法化(估計不太可能),或是我可以去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這樣就會有人協助我有尊嚴的死去。 唯有去住養老院的話,希望它實現了高度的家居智能,需要幫助時可及時通知到相關服務人員即可,但如果是不能自理的情況那只能任人擺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