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群山之巅,雪山被朝阳染成金色。山谷中,一大片经霜的草地上,有人走过来。穿着浅绿毛衣背心、对女人微笑的男人,走着走着就不见了。只剩下女人,独自向远方张望。
音乐响起镜头推进,推向空茫的草地、金色的雪山。
当此情景,灵魂仿佛抽离出来,仿佛置身一个场中,一个有着许许多多人的场。里面的人们因疫情而结识,而有了深深连接。熟悉的朋友间,相互影响、促进。即使不熟悉,也知道有那样的人,同在这样的场里。一篇文、一首歌,或是一个善举,都会在心里或多或少地留下印迹。
沉浸于音乐、雪山与蓝天的场中,心中满是感动、感激。
这是在看《我本是高山》时,出现的短暂联想。独自张望的女人是张桂梅,男人是她死去的丈夫。
那时她正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梦境中的丈夫是温柔与力量的化身,日照金山则意味着希望,这些都在把她往光明的地方带。还有她的学生,她们站在病房外,齐声唱着她最喜欢的歌——《红梅赞》。
02
《我本是高山》,是正在上映的以张桂梅为主题的电影,海清主演。见有群友推荐,我便也去看了。看完后被深深打动,便又看了些关于她的访谈,这才对她有了稍为全面的了解。
张桂梅校长是2020年走进公众视野的,不是以教育,而是以反对学生做全职太太的激烈话语。媒体开始报道她,人们这才知道,她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女性。这一年,她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次年,又获得五一劳动奖章。而在这之前,她已得过很多奖。
她的不平凡,在于做了很多我们做不到的事情。我们的梦想通常是改变个人命运,而她的梦想,是改变别人的。
张桂梅原籍黑龙江,早年任教于大理某乡镇中学。1996年,她于丈夫去世后调到了偏远的丽江华坪县,在民族中学担任教师。此后,她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了教学上。
任教期间,她注意到女生常有辍学现象。经过一次次家访,她发现这些大山里的女孩,正被贫穷与重男轻女的思想紧紧束缚。她们无法主宰自己,要么出去打工,给弟弟挣学费;要么早早嫁人,十几岁就成了母亲。
这让张桂梅十分揪心,她想改变这种现状,改变低素质母亲与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她坚信,一个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命运。
她的动力不仅出自本心,也出自对这片土地的感激。1997年她做子宫肌瘤手术时,是大伙儿凑的钱。其中一个女子捐出了仅有的五元路费,走了五六个小时才到家。这让她特别感动,她要用行动报答这份爱,报答这里的人们。
她想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只为大山里的女孩。2002年她就开始行动了,先是游说上级领导,无果。后又拿着身份证与获奖证书,利用寒暑假去城市街头募捐。有人嘲笑她天真,有人骂她骗子。五年过去,她只筹到一万多元。
当一个人心愿强烈时,全世界都会帮助他。2007年,她作为党代表在北京参加会议。一个女记者看到她破洞的裤子,询问她,和她聊天。并于次日,通过新华日报把她的梦想告诉了全世界。
因着这种方式,她被看见了。也因着强烈的执念,她才会有这样的机缘。2008年,华坪县公立女子高级中学建成,49岁的张桂梅担任校长,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
电影便是从这时开拍的。
03
女孩们来自大山里的贫困家庭,层次不等,有的连初中都还没读完。刚开学时,纪律很是松散。有抱着鹅来上学的女孩,起初,鹅就待在宿舍里。后来,张校长在池塘边给它搭了个小窝。也有女生逃课,上网逛街吃烤串,张校长就带着老师把她们一个个拉回来。
她开始严格管教她们,所有女生,一律剪成短发,不许穿裙子和高跟鞋。先从外表上去掉她们的虚荣之心,再从学习上严加要求。尽量拉长她们的学习时间,从洗漱与吃饭中,从节假日中。
她也这样要求老师,压缩他们的休息时间。大半老师受不了这样的严苛,选择了辞职。没有老师,学校还怎么办下去。这是开学以来,张校长遇到的最大挑战。好在她坚持住了,以自己坚定的信仰,和剩余的老师团结一致,共同撑起了学生的天空。
在教学中,孩子是最大的变数。因为年轻,她们极易被外界摆布,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女生。
山月和山英是姐妹俩,山月成绩好,读书用功。山英基础差,曾偷偷出去打工以资助姐姐,但被张校长找了回来。后来两姐妹双双辍学,她们中间必须有一个得嫁人。
张校长找到他们家,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悬崖的家。她经常走访这样的家庭,花五六个小时才能走到的大山深处。她来时,山月已经嫁给一个中年男人。门楣上,留着她曾经用粉笔写下的几个字:我本是高山。
张校长和同来的老师凑够了八百元钱,交给山英的父亲,带走了正在干农活的山英。
当山英在学校苦读时,山月被丈夫活活打死。当山英即将高考时,父亲、哥哥与一帮族人抬着奶奶来到学校,以此要挟山英回家,给哥哥换亲。
大山里的女孩,她们的命运是如此由不得自己。换亲、嫁人、生子、家暴,这是压在她们头上的难以搬开的大山。但张桂梅,偏偏要搬掉这些大山,以读书,以考学。
山英最终考上了大学。
2011年,第一届参加高考的华坪女高上线率100%。2023年,该校已有近两千名学生考上了大学。
张校长从大山里面,捞出了多少像山英这样的女孩,改变了多少女孩的命运。愚公移山,做的是普通人不愿做的事情。张校长做了,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04
电影拍摄了首届学生从入学到高考,仅仅三年间的故事。虽然时间很短,但张桂梅的重要特质已被表现出来。
张桂梅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取得的成绩,是她和老师们用命换来的。在电影首映式上,海清也曾这样评价张桂梅:她是无我的。
没有子女、没有房子、没有存款。身为校长,没有一张报销单,餐饮的、出差的。她的工资,多半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了。她的奖金,也全都捐了出去。
可以清贫,也可以没有自己的空间。和学生们同吃同住,高三的宿舍里,挨着门的下铺,就是她的床。和学生们共同作息,晚睡早起。身患多种疾病,每顿都要吃大把的药,却不知补充营养,补充睡眠。
她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活着。为了山里的女孩考上大学,她陪着她们,像陪读妈妈那样陪着她们。
她的喇叭陪着她。起床喽,姑娘们。每天早上,她都这样喊醒睡梦中的孩子们。跑快点,还可以再快点。她如是催促跑向食堂的孩子们。吃快点,吃饭不要说话。睡觉喽,关灯喽。她拿着她的大喇叭,他们总是形影不离。
过于严苛的管理方式,也让她遭到了不少批评。他们认为那种半军事化的管理,疯狂刷题的模式,一点也不科学合理。我们都知道还可以有更好的方式,但如果,这是他们目前摸索到的最合理方式,那就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吧。
张校长唯愿改变大山里女孩的命运,那是一条险路,而一旦打通,便可让很多人受益。
这些女孩们通过高考摆脱了大山的桎梏,走向了广阔的天地。可是,中国还有多少大山,还有多少大山里的女孩,还有多少留守儿童。他们也需要被看见,也需要有一所免费高中,也需要张桂梅这样尽职尽责的教育工作者。
0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场域,如果所处的场能量强大,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多促进,那么这个场便是值得存在的。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很是感人。卢老师在得知前女友将要结婚的消息后,郁郁寡欢。他们曾经是同事,但女友选择了辞职,而他留了下来。那天,他去上晚自习,发现教室里一片漆黑。就在他让学生开灯时,学生们打开手电筒,齐齐照向黑板。黑板上写着,卢老师我们爱你!
背景音乐响起,镜头推向画着爱心的黑板。此刻,我和卢老师一样感动地落泪了。我又想到了那个场,想到了两个字——互助。
晃动的手电筒的光束,温馨的教室,是卢老师和孩子们的场,也是张桂梅和学校的场。这是属于他们的场域,它有着自己的运行方式。这里不只有严格,也有关爱、互助与彼此成全。
张桂梅和老师们以命相搏,孩子们则以成绩、以爱心为报。很多学生工作后,会从自己的收入中捐出部分,回馈母校。也有选择回母校教书,承担起那辛苦的工作。
电影的上映,让张桂梅再度走进公众视野。关于电影,我不想去质疑什么,它打动了我,它便是好的。诚如群友们看完电影,便组织了一场以张桂梅为主题的读书会。他们被张桂梅的精神感召,便也想把这种精神传递出去。
张桂梅一生清贫,却得到了足够多的敬仰。人何须占有太多物质,而以行动搭建的精神殿堂,却需要辉煌起来、高贵起来。
做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是让人敬重的。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境界,是高尚的。有人说她是搬山者,有人说她是燃灯者。她也是她自己,一个按照自己心愿活着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