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重温红色文化,传承“焦裕禄”精神
中国青年网淄博12月30日电(通讯员王艺)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弘扬红色革命文化,12月30日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ichem-薪火相传”社会实践调研队成员走进焦裕禄纪念馆,跨过历史的年轮,拂去岁月的烟尘,一起感受这位人民的好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子情怀。
12月30日上午,实践队员在焦裕禄纪念馆馆前集合。抬头远望,一抹阳光斜射在纪念馆的上方,蓝天、绿树、白墙、红瓦,营造出了高雅、庄严、肃穆、洁净的浓厚氛围。在纪念馆前,摆放着一座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的焦裕禄同志的半身像,眉眼间,还透露着他那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他深邃的眼神,永远凝视前方。
雕像后面,在连接两个展室高高的建筑物上,是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金光闪闪的“焦裕禄纪念馆”馆名,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走进纪念馆,展馆的两侧是两幅巨大的马赛克壁画,上面生动的描述着焦裕禄同志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追洪水、查封口、探流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翻淤压沙、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改变兰考贫穷落后面貌的生动场景,仿佛闭上眼,那一幅幅画面都在脑海中一一闪现。实践队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先依次进入三个展厅,在第一展厅中,走在曲折的历史走廊上,实践队员仔细观看墙上的一幅幅黑白影像,照片中,焦裕禄同志独自一人扛着自行车走在风沙肆虐的兰考路上,粒粒风沙磨蚀着他的脸颊。那一幅,焦裕禄同志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画面,被肝病折磨的高高突起的颧骨,还有那消瘦的模样......
通过讲解员的详细讲解,实践队员们了解到这位人民的好公仆背后的艰苦岁月。1962年,焦裕禄同志接到组织上的安排,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治理风沙,在那个风沙肆虐、灾荒严重的兰考县,这对任何一个干部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焦裕禄同志没有犹豫,而是向组织表态说,“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绝不离开这里。”从此以后,焦裕禄同志带领干部群众深入“三害”第一线,排内涝、战风沙、治盐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发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斗志。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焦裕禄靠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跑遍了兰考县149个大队中的120多个,掌握了“三害”的发展规律。由于长期劳累、积劳成疾,他的肝病不断恶化,直至肝癌晚期,他依然坚持工作。人们发现焦裕禄的衣服上第二、第三个扣子一直不扣,后来才知道,这样他方便把手伸进去,摁住肝部,压迫止疼。1964年,焦裕禄同志的病情不断恶化,临了时,他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把我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的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它治好”。这就是人民的公仆,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实践队员们通过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到河南省兰考县的焦裕禄烈士陵园就是兰考县的最后一片沙丘,这也是兰考县人民对焦书记最大的慰藉!
走出焦裕禄纪念馆,实践队员们内心感慨万千。通过这次实践旅程,深深地了解了焦裕禄这位人民的好公仆。在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中国共产党人,焦裕禄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兰考是焦裕禄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当年他带领兰考干部群众战天斗地,铸就了一座丰碑、更留下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被人民铭记和传承!
习近平同志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写道: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焦裕禄同志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一生的奋斗,换来兰考县的片片焦桐,而他的精神也会像焦桐一样,扎根土壤,永存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