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狗子先生 @每秒七米的风
四年前游览圆明园,偶有所感,写下此篇。景区早已围上了隔离栏、更新了告示牌,实在是一件幸事。可那当年的游客,不知正踏着何处的光景。不期许改变什么,谨以此文,祭奠一下早就冷却的当年狗血吧。本文有删改。
1
北国的夏日晴空万里。极目眺去,没有几片云彩。但地上却无天上般的开阔,但见游客人头攒动,炽热的波涛起起伏伏。景区售票处前排着又长又粗的队,一看便知要在此消磨不少的时间。也罢,毕竟这本就是游览的胜地,谁没有排过这样的队呢?来北京不到圆明园,确是不小的憾事。便和同行伙伴在烈日下烤了许久,方才入了大门。
原以为没多久就可以一览谐奇趣、观水法的残景,后来才知这园子之大。究其全幅,故宫竟也不能比肩。看来还需走一段路程。前半段的亭台轩榭、宫殿楼阁大抵是翻修过的,全无废墟的样子。大黄大红的轩昂气宇,让人想象不到自己正置身于当年的焦土之上,只有河上的断桥折了百余年的腰,还在着提醒人们。走在悠长的石板道,炎天暑气分外的可怖,连正适盛季的荷花都晒得快蔫了。夹道的树荫尚不足驱散之,不仅是无风的缘故,更因为摩肩接踵的游人身上散出的热气着实难以消弭。两旁绮春园的湖面上倒是浮光跃金一片欢腾,反射的阳光照得岸上的人几乎睁不开眼。不堪于折磨者早就乘着船从湖上过了,且看那罐头一般塞着旅行团、在苇荡里隐现的游船。
这跟我的想象中的实在不同。没办法,怕是因为圆明园,今日大晴。
2
拐角过去就是谐奇趣了。满目疮痍,塌败坍圮,这才是我心目中她该有的样子。只有撕裂开的伤口才会让人震撼,浮想起当年的剧痛。怀着这样一种莫名的神圣感,我一步一步接近拐角。
然而眼前的景象让我大吃一惊!
这座园子——不,更不如说是这一堆苍白的乱石——没有栏杆遮掩,就这样裸露在人群之前。这样做的本意,我猜是想让来者能走进、凭吊。然而这样的想法,较之我眼前的混乱,实在太过愚蠢了:各色的旗帜高扬,一队队旅游团碰撞、拥挤、喧嚷、混杂,简直乱军一般。导游带着一队旅行团站在坡上,复读机般的冰冷腔调凭着喇叭在空气中跟热浪一并舞蹈:这里就是谐奇趣,当年如何在英法联军炮击下成为废墟,英法联军如何如何烧杀掠抢,抢了多少,揣了多少,带不走砸了多少。游客面面相觑,神色中满是惊讶与遗憾——惊讶于千把号人竟抢了那么多东西,遗憾于生不逢时,未能亲眼见识当年的“盛况”。
自由活动的号令一下,一干人立即饿狼一般四散开来,涌下山坡。有的蹿上乱石堆,胜利的剪刀手高高地举起,身影宛若当年登上废墟的得胜者;有的倚着生着锈迹“请勿攀爬”的告示牌、坐在散落一地的大理石礅上,摘下了头上的旅游团帽子扇扇风;照相机的咔嚓声此起彼伏,大有盖过鸣蝉聒噪之势;有个孩子像是脱了大人的视线,随手捡起了地上的碎石,便飞快跑向一旁的水池打起水漂。这池子也不甚干净,旁树的落木败叶都沉在这一潭死水里静待腐烂,池底的水草张牙舞爪,像伏在池中的冤鬼。啪嗒,水面应声绽开了涟漪,惊着不知睡了多少年的亡魂。还有的并无太大的动作,站在坡上呆呆望了几眼,便转身离开。“走吧,一堆乱石头,没什么意思。”相比起来,对面的迷宫倒是颇受欢迎,五彩的旗号远远地从石墙里飘出,大家推推搡搡着蠕动前进,沉浸在嬉游的欢娱中。
起风了,传来残垣的低沉呻吟。有一种信仰,正在体内,支离破碎。
3
小学时的一篇课文,我至今还记得,写的是雨中的圆明园。书中那在雨幕下颓然伫立着的混沌的影子,我至今还记得。老师述说起当年洋人在万园之园的暴行时的愤慨,我至今也还记得。当时我不甚懂。我原想,这样的痛,绝对不会被忘记吧。
竟不料百余年后,伤口早已结痂。我们用自己的脚,践踏自己民族的最后一点尊严。
走出了景区,不知道该往何处去。今日的震撼,也会像当年的伤痛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抹去吧。想到这里,我顿时又释然了。又想起许久之前,有一个专家建议要花巨资重建圆明园。当时觉得这专家老师不是喝多了就是想炒作,现在看来倒也合情合理。这片废墟,在这里,与不在这里,于我们来说,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只需要跟团杀将进来,照几张该照的相,爬几个不准爬的地方,蒇事。悲惨历史,民族耻辱,只会给我们原本欢乐的行程蒙上不快,不如全部翻修,大大方方亮亮堂堂,符合大众的口味……
念及此,不免颤栗。只怕有一天,我们的一切苦痛都在记忆里荡然无存,我们的斗志也被渐渐蚕食、终究消弭,甚至忘记: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别问。因为圆明园,今日无雨,大晴。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