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红楼梦》,是在八九岁。既有点似是而非,又很清晰的样子。
那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夏夜,我与几个小伙伴一起到近村吴家寨看电影,露天上演的正是越剧《红楼梦》。徐玉兰、王文娟主演,只觉得唱腔悲悲切切、婉转低迴,直扣人心。等到贾宝玉把那两扇红漆大门关上,斗大的“剧终”映在眼前,还意犹未尽,眼泪簌簌而下。
把个王熙凤恨得、恨不能扒了她的皮,抽了她的血。还有贾母、王夫人,以及帮凶袭人。
其实对剧情的了解还很浅薄,大概知道个一二,通过在观看中听问旁人略微明晰了些。一星半点的知识来自父亲的耳濡目染、收音机或年画。
可能还有过小人书吧,不记得了。
真正开始读了,是在八三年工作后。单位对过即是新华书店,没事就去转悠。那次发现了这个版本,一共三集,定价39.50。上面有二十几张插图,每一幅都简练合题、意境悠远。后来才知是著名画家刘旦宅画的,图上只嵌“旦宅”俩小字,不注意。
读起来的感觉第一部最好,各种的精彩,反复看;第二部平,大概通过去就算了;第三部是结局部分,因为关系着各种人物的命运,所以关注较多,而管不了是曹雪芹写的还是高颚写的,也并不追究其语言如何、人物到底是不是符合前情铺陈。
总之,最喜欢的还是那些插图。为了珍重起见,我把每一集前面的几张插图全都撕下来,单独装册,闲来即翻。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无比错误的干法,因为它们丢得最容易。
先是第一集被隔壁宿舍的同事借去,几次索要无果,了无踪影。剩下两集,终是残缺遗憾。以后的以后,不知何年月,全部丢失。
那是我最看好的一套《红楼梦》,而且是毫不犹豫买下的。那时工资每月24.50。
后来又买过另外版本,终觉无趣,不读,仅存。
八七年,在济南上学。正好是王扶林导演的《红楼梦》开播。班里配有彩电,每晚霸着,罢不能。开辟鸿蒙,专等那块大石头出现,据说是黄山的飞来石。
林黛玉死的那晚,恰遇学校停电。急得团团转,想办法,不错过。敲门校外住户,与人家一起看的。因为是在生人家,不好意思淌眼抹泪的,忍了再忍,还是哭得稀里哗啦,擦了又擦。肿着眼与同学回来。
………
这么些年过去,仍然是两部经典,还好,都没错过。
记住了三个人:徐玉兰、王文娟、陈晓旭。还有王扶林、刘旦宅。其他的,可以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