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儿园哭闹,他想要的,其实并不是你不要离开

孩子入园哭闹怎么办?这是一个提起来就头疼的问题。

不管家长在此前做了多少准备工作——从学吃饭到学上厕所,从提前适应幼儿园到多去游乐场跟小朋友们做游戏,家长们还是无法保证,孩子能在入园之初就能轻松和父母说再见。

“一个哭了,其他孩子都跟着哭。”一位幼儿园老师说,“不过,这都是常态了。”

老师头疼,家长也头疼。

“一开始孩子还挺高兴的,但一接近幼儿园,脸色就变了,再听见其他小朋友哭,我们孩子就忍不住了。”朵朵初入幼儿园的场景,现在依然能浮现在妈妈眼前。

“她就是纯哭,也什么都不说,还哭不出声,就吧嗒吧嗒掉眼泪。”

“我一看,也有点不忍心了,就说,妈妈晚上来接你好不好?”

我们采访了许多家庭,发现新生入园时,通常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1.单纯哭闹,舍不得家长,过一会儿就被其他东西吸引。

2.哭闹,甚至攻击家长。这样表现的孩子占极少数,但非常瞩目,这样的孩子往往在家非常受宠,但家人只能看到孩子物质需求,看不到情感需求的那种。

3.一边哭一边认错,说自己再也不淘气了。这样的家庭往往都用“送园”吓唬过孩子。

4..看起来没什么事情,但表情很委屈。这样的孩子的家庭往往有两种极端:要么安全感极好,孩子情绪控制能力很强;要么非常严厉,孩子不哭出来是不敢哭。

5.一开始没什么事情,甚至对新环境很好奇,但后面逐渐开始出状况,比如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上厕所,无法一个人午睡等,由此情绪失控的。这样的孩子往往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

“其实如果孩子新入园时如果从来都没产生过这样的情绪,可能并不是正常的情况。因为这标志着孩子可能并没有跟父母产生正常的依恋关系。”

“除非孩子是和其他亲属建立依恋关系(比如从小姥姥带,离不开姥姥),否则就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生活乃至婚姻。”

一位幼儿园园长如是说。

的确,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回避型依恋”,与“焦虑型依恋”一样,都不能被称作健康的“依恋关系”。

在统计了这些家庭的不同情况后,我们发现,入园焦虑情绪较轻,也较快能适应幼儿园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往往都有这样的特点:

1.情绪比较稳定;

2.非全职太太;

3.乐于在休息时间多陪孩子玩;

4.说话算话,遵守承诺;

5.在分离时和孩子有一定的小仪式。

前三点可以说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础,而最后一点则是在安全感的基础上,再给了孩子一个承诺。

看看一位妈妈是怎么做的:

“从我恢复上班开始,每天跟孩子告别,我俩都要先上下击掌两次,再对面击掌两次,最后拥抱一下。这样孩子才会放我走。”

那这样的一套动作,就能让孩子痛快地放家长走吗?

她说:“其实并不是。不能光做动作就好了,还必须认真。”

“有一次我心不在焉,孩子硬要拽着我,做到他满意才行。那时候她才两岁。”

“后来我问她为什么,他说要‘真的妈妈’跟他拍手,如果心不在焉地告别,就是‘假的妈妈’。”

原来,孩子想要的其实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一种情绪上的确定——

“我要确定你是爱我的——你必须乐于和我做这个仪式,因为这个仪式是专属于咱俩的,你的眼里必须要看到我,我才能安心地离开你。因为这样我才能知道,短暂的离别后,我可以等来重聚的温暖。”

所以,当孩子因分离而难过时,不妨给孩子讲一讲这个小故事,让孩子对即将到来的分离有个心理准备;同时也不妨也像故事里的妈妈一样,和歪歪兔拉钩钩,或者约定一个与众不同、只属于你俩的小仪式,来让孩子知道:

宝贝,毫无疑问,我是爱你的!

虽然我们现在要分离,但你一直在我心里。

等到分离结束了,我一定会飞奔到你身边,接你回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