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活出了自己,还是活成了壳?
梁宁养了5只寄居蟹,做事认真的她依据蟹壳的样子,给每只蟹起了名字,但最后她发现,虽然她养了它们,但其实,她压根就不认识它们,一直都不认识,她认识的只是它们的壳,因为某天她发现白壳的蟹死了,但是它的壳又开始移动了起来。
像极了皇帝死后,又有人穿上龙袍,当起了皇帝,对于老百姓来说皇帝只是个能影响自己生活的角色,至于皇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那只是茶余饭后的聊资,没多少人想真的认识他。
当我们刚开始认识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时候,都是先认识这个人的壳——这个人的角色,或者各种标签。
比如我们在各种工作场合结识各种总一样,刚开始大部分人我们只认识的是这个角色,角色底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可能压根不了解。
集体就是一个角色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角色化教育,让我们成为各种各样的适合需要的角色。
在自我感受、关系等心理预期上,我们和外国人的差异巨大,原因就是我们的角色说明书不一样,我们是不一样的角色。
在角色里,我们的的感受和我们是什么样的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壳想让我们成为什么样的的人。
比如上班的时候员工的角色,回家后丈夫妻子,父母的角色等等。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n多个角色,每进入一个角色都需要做相应的事,否则就要因此遭受损失或者社会谴责等外界压力。
我们都被角色训练,训练到收起自我,钻进同一个壳,转进同一个壳,就是一个集体,同一个壳的人共享一类集体人格。
比如销售,运营,产品经理,快递小哥,平面模特等等。
如何培育一种集体人格呢?
举个训练狗的例子,我上高中的时候,我爸抱回家一只中华田园犬,刚开始的时候,是全家的宝贝,可以上炕上沙发,后来狗逐渐长大,开始到处跑,再让它随便上炕上沙发,就会影响到我们人的感受了。
通过下面5步,让它形成上炕的习惯。
第一步,树立明确的目标
不能上炕
第二步,建立恐怖边界
一旦上炕,全家人喊打
第三步,清晰的标的
不上炕就能自由活动
第四步,实时奖励,形成路径依赖
不上炕就奖励笑脸和互换
第五步,不断重复
一直重复,坚决不防水
这样就得到了一只不上炕的听话的狗狗。
为什么要训练狗不上炕呢,和人接受各种教育一样,都是为了便于管理。
有人会说,这是反狗性的,确实如此,教育也是反人性的。
教育是理想化,按照人类对社会美好的期望去教育人,如果人本来就是理想的,也就不用教育了。
所以书读的越多的人越理想化,也就是不接地气。
产品思维&角色化
如果是面向个体用户,永远不要说“应该”怎样怎样。
人只有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才会按照角色行事。
张小龙说:好的用户体验就是做到自然。
而自然和角色化是对立的。
基于角色化预期,很难和一个人真实的互动,也建立不起真正的关系和感情。
如果是面向集体用户,那需要研究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观念。
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会有时候混淆了自己的壳和真实的自己,喜欢上的是自己的壳,而不是真实的自己,以为自己的壳就是真实的自己,如果觉得生活很累,那可能是自己的壳太重,超过真实的自己的承受能力。
思考一下:
1. 你觉得自己是不是擅长角色化生存,或者擅长把别人训练成角色呢?
擅长一些角色的生存,但并不是擅长所有的角色生存方式。
比较乐于影响别人成为一个更好的角色。
我自己一直以前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契约精神很好的人,现在来看我只是一个角色化很严重的人,只是适应了我的角色,习惯了角色化带来的确定性预期,所以当某一个人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时候,我就会很烦躁,忍不住吐嘈对方。就像电脑程序卡了之后,我会很烦躁一样,认为是电脑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
2. 你能够去角色化地和别人建立真实的交流吗?
如果是自己很想与之交流的人,那我是可以和别人建立真实的交流,反之大家可能只是点赞之交,仅仅只是认识或者基于角色化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