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故事 | 岸上挣扎的鱼

沉入泥里 自我充电

       本科的学生大部分都走上考研的道路,而我也不例外。7月份时,下定决心跨校跨专业,在经过将近6个月的备考时期,终于考上了985的经济系。心情是不言而喻的,走的路也有了底气。由于跨考时认识到自我的学识的局限,当时考上的第一个念头的是:要多读书,争取开阔眼界。    

       9月份正式报道,教秘也给我们讲解了研究生的任务,就这样揭开了自己研究生生涯的序幕。庆幸的是,研一潜心学习“八高”,除了找导师和参加志愿者活动外,自己也没过多的活动了。“八高”所带来的学业压力成了劝说自我休息放松的借口。

根茎伸展 吸取养分

        研究生的第一个暑假,我清醒的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为了弥补简历上的空白的,我从6月份开始便提前投了简历,也在6月底找到了第一份国企金融工作。幸运的是,一起去实习的还有三个小伙伴,其中还有个后面成为我研究生阶段闺蜜的同系小伙伴。国企的工作环境很轻松,同事都很随和,会在乎实习生的感受,在开会培训时都会叫上实习生一起,这让我们感到重视。尽管工作清闲,但过于清闲让我感到担忧:我们四个人的工作量加起来完全可以由一个人做完,除了培训会上得到的知识之外,其他的更多像是跑腿、录入数据等一写简单的工作。为了让实习工作更加充实,我每周都要求自己写一份报告发给带自己的人,总结自己在这一周学到的知识以及工作内容,无论是培训会上的,亦或是工作上的。通过总结,我很清楚我在这份实习工作中得到的价值。结束这份实习时,我做出的最大成就便是撰写了一篇投稿文章,掌握了金融有关的知识,能够将供需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动中,眼界开阔了很多。虽然知识点很零散,但我还是感谢这家公司,作为第一份实习工作还是很好的。

       研二上,我们开始步入毕业论文定题的阶段。在确定好题目后,我又动了实习的念头。1月份的我找了一家国企咨询行业的实习。工作内容大致是从网上收集政策信息材料,对各个地区进行比对,梳理清楚所研究地区的发展现状、优劣势,再根据实际情况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对策。但由于工作内容是线上搜集信息、线下整合,也无任何的培训和指导,犹如是人形的信息处理中介,不到2个月的时间我便离开了这家公司。通过这份实习,我了解到不少的人才引进政策,也对咨询行业有个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确定了我不想再进入咨询行业的想法。

       研二下,专业课程只有四门,大部分同学都开始了实习。我是个闲不住的人,便开始跟着大潮流开始找实习了。不可否认,此时我的认知是存在问题的。听到同学们都去了地产实习,以及他们对地产行业的夸赞,而且研二的暑期实习很可能会让自己留用的宝贵机会,因此我认为我一定得在4月份左右找一份地产行业的实习。由于所处城市并不是一线城市,实习机会很少,又强调是要地产行业,所以基本投出去的简历没什么消息,而仅有的一家top20地产给了面试机会。然而这阶段,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一味地去追求一个结果,难免是容易碰壁的,所以我也失败了。所幸后面也找到一家房地产咨询公司的工作,平衡了当时失败的滋味。但现在想来,无非是又步入了一个坑中,而这一切只能怪自己事前没了解清楚。虽然招聘的时候名义上是地产估价实习生,主要负责对房地产的价值出具一份鉴定报告,但实际上我更多的工作是完善公司的楼盘信息系统,通过跑楼盘、记录各地区已入户楼盘的方位、交通、朝向、小区设施、户型、价格等各个信息,录入公司的系统内。两个月来,我跑了几十家的楼盘,顶着大太阳从市中心跑到市边缘,而且由于现在的小区都有安保,很多时候我是跟着户主偷偷溜进去的,甚至有时候被保安人员拍照工作证、请出小区,工作尴尬程度不言而喻。通过这份实习,我也吸取了教训:在实习面试时候,一定要问清楚实习的工作内容是什么,自己是否能够接受,能否学到东西。切记不要盲目找实习,而违背自己找实习的初心当然,我也在这份实习中也获得了一些价值:能够会看小区的交通、建设年龄、方位、周边设施(教育、医疗、超市)、朝向、户型、电梯、小区内部设施等因素,对所在区域的房价也有个更深入的了解。

破土而出 蓄势待发

       研二快结束时,我开始找暑期实习,主要以深圳为主。行业的话,投了证券、地产、银行,具体回复情况如下:证券,面试过一家证券研究生的实习生,以电话联系和PPT制作的方式进行面试,经过三轮也通过了,但后期问了没有工资、没有留用机会,也就拒绝了;地产的话,面过了三家的top30地产的投资拓展实习生,但只有一家是专属于管培生计划的(也就是有留用机会的),后面也就去有留用机会的;银行的话,也进了建设银行的暑期实习,但由于没包吃包住,最终还是拒绝了。  

      由于地产咨询行业和房地产行业还是存在很不一样的,一个是甲方、一个是乙方,在工作体验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到深圳后,自己是分配到了城市更新板块的投资拓展岗。但由于公司还处于结构调整的关系以及实习生身份,两个月内没分配工作,也就不存在什么工作压力的事情了,基本上是按时上班、按时下班。尽管没有分配到工作,但也是有分配导师的,这也使得我在工作上有了收获。刚进公司时,导师边带着我,给我细心地讲解工作的事情,并给了一个U盘——其中包含几个G的宝贵学习资料。由于个人兴趣,我开始研究了投资测算表,对里面的公式逐个弄清楚弄明白。在导师的指引下,我出于简化的目的开始制作起简易版本的投资测算表,这也是我给实习最大的交代。除了工作本身外,地产公司给我的印象是:福利待遇好(文具、靠垫、下午茶、咖啡机、餐补等一应俱全),存在酒桌文化(尤其是年会、年中会上,同事和领导等相互敬酒,觥筹交错),等级森严(互相称“某某总”)。但从朋友那了解到,其实每个地产公司的文化是多元化,不一定都有相同的情况和问题。

    由于公司正值结构调整很缺人,我也顺利得到留用的机会,这也成了秋招的第一个offer。但现在想来,福祸相依,缺乏实际工作的实践,这个offer倒成为我整个求职历程的烫手山芋。

风吹日晒 遭受毒打

       地产留用的offer,不仅成了秋招面试的底气,也成了我投递简历的标准。地点还是以深圳为主,薪水20万左右,工作环境好,能够独立自主完成工作。就这样,我踏上了求职的道路。由于不喜欢不喜欢依赖人脉赚钱,在了解银行的工作内容后,我放弃了银行的offer;由于有了地产行业的实习经历,我在11月份参加了很多场地产的宣讲会;同时,我也投递了互联网的产品经理和投资经理的岗位。然而秋招时候,地产和互联网基本上在无领导小组面试便被挂了,有几家进了终面的,但也无疾而终。当然,我也参加了选调生的笔试,但由于报考的岗位竞争激烈,即便是高出基本线很多分,也无缘面试。就这样,我仍然怀着地产留用的offer走过了秋招,以参加省考、市考的希望相迎春招。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1月份的疫情苗头逐渐变成烈焰,从星火之地到燎原之势。原计划只呆在家15天左右的我,被迫开始了长达4个月备战省考的生活。然而这期间,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不断扰乱侵蚀我的思绪:一、暑期玩的好的小伙伴在地产公司遭遇了冷待遇,从一个领导换成另一个领导,个人不受重视,萌发了跳槽;二、35岁是个分水岭,地产行业对35岁以上的女性包容度不是特别高,而我是个不太喜欢波折的人;三、地产公司将我分配到偏僻的地区做项目,项目周期一般是2-3年,而工作内容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三个条件不分主次,都极大程度地将我推到工作恐惧的状态,我开始害怕工作了。

        因此,从4月份开始,我开始投递简历:事业单位和银行。说来可笑,当时我对银行爱搭不理,现在确实高攀不起。投递建设银行在视频面试的时候被拒了,极大程度摧残了自信心。有一家事业单位,通过面谈、面试,最终却败在了笔试上。一晃而过,即将入职的日子里仅有教师还有机会,我便开始全身心准备教师的面试,无暇顾及省考了。尽管6月份是毕业季的日子,我却没办法享受毕业季该有的青春阳光,几乎是沉迷在沮丧的心情里,与室友约好的毕业季旅游也放鸽子了。

        天有不测风云,考教师的道路上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原本敲定7月4日教师面试,由于疫情的影响推迟到7月18日,我又被迫在家等待半个多月。对于前途迷茫和工作的恐惧,我有时忍不住边抹眼泪、边准备省考以及教师面试。  我总想着黑暗后是光明,期待夜晚后是天亮。为了助眠,我买了香薰、蒸汽眼罩,实践证明蒸汽眼罩还是很有用的。

云破日出 含苞待放

        7月18日,艰难地熬过了教师面试。即便知道了面试分数,但没有等到面试名单,我还是很难得有把握有底气。

        7月19日,体检名单出来了,我进了面试。悬空很久的心终于落下来了。但由于长期处于焦虑的状态,一时没法拥有开心愉悦的心情,只能慢慢地转换。当天,我扔掉了握在手中一年的烫手山芋,交了违约金,开始重新拥抱生活。

        回望这几个月阴暗的日子,我开始相信了:夜晚后终会是黎明,冬天后春天终会来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