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课堂上,工作后,我们总是喜欢等待,这样说却又不恰当,以偏概全,因为在涉及我们自身利益的时候,我们总是迫不及待,不会等的。我们总是在等什么?等机会,等失败,等着看别人怎么做,而自己却不肯做第一个,这种心理是传统也好,是性格也罢,反正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的。
传统儒家讲究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儒家又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所以说历史悠久未必是件好事,好的传承着,糟粕就没有传下来嘛?奉为真理的东西,因为时间太久了,反而不易改变,非有几次大的变动不能改变,如新文化运动。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俗语又道:“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我们喜欢等待,难道这是天生的吗?当然不是,教育我们等,仔细想想我们在小时候听的最多话是什么?“你怎么那么调皮,你看看别人怎么做的?你看看别人都听话,你看看别人……”无意中我们要看别人怎么做,无意中学会了模仿,还有我们强调集体意识,从小被灌输一种意识:必须和集体保持一致。可是大多人就一定是正确的嘛?小学初中因为应试教育,中国学生笔试成绩和智力都是很好的,后来上了大学,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会想:“别人怎么都不举手,为什么我要举手?”举手回答的后果可能是同学认为他是个异类,可能也没有什么,但他举手要跨越的是这个从小到大的心理,跨越他的价值观。老师是养鸡的人,学生是鸡,小学初中老师告诉下的鸡蛋越多越好,大学老师突然问学生:“你们怎么不下主动的鸡蛋?”中国和国外的学生对比,发现外国学生更加积极主动,这当然不是说中国人丧失了进取心,而是国外的历史短,而且很多文化是断绝了的,他们没有这种像我们文化,所以没有形成相应的社会心理,中国人不是真的喜欢等,而是后来慢慢的学会了等。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很多原因,每一条理由都可以写篇论文。中国人善于模仿,而不善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讲究变化的,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易经的创新思维,然而这些东西终究不是主流,为统治者所提倡的是改造后的儒学:天不变,道亦不变。
所以人能影响环境,然而周围环境也是可以改变人的, 后来,进入体制内工作,因为害怕出错,所以工作要看其他人怎么做?如果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怎么办?那就不做,不做总归是不会犯错误的,这就是官场上的不作为,你不和他们一样,他们会认为你是另类,这是一种大气候,非得下了大气力才能改变的。
等待的我们丧失了很多机会,很多本可以发展更好的机遇。学习中主动些,你会获得更多知识,感情主动些,你会和意中人在一起,工作中主动些,你会更多地展现自己。所以还请主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