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统帅签署通令,为受阅官兵记功授奖!”消息一出,朋友圈瞬间刷屏。作为曾数次参与重大任务的文字工作者,我深知:一纸嘉奖令,绝不只是鲜花与掌声,它首先是一份战斗力“体检报告”,更是一把衡量“新时代革命军人好样子”的公开标尺。细读新华社发布的全文,通篇没有一句就事论事,却句句指向“强军事业怎么干、胜战之路怎么走”的时代命题。结合通令精神,谈三点体会,与战友们共勉。
一、嘉奖首先是“政治点名”——听党指挥的绝对忠诚要体现在“三个一”
通令把“坚定维护核心、坚决听党指挥”放在评价首位,这是对我军政治属性的再度标定。今天讲忠诚,不是抽象口号,而要具体可检:
1. 思想上“一心向党”。用党的创新理论凝神铸魂,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真正做到“习主席发号召、官兵有雷霆回响”。
2. 行动上“一贯到底”。军委主席负责制是铁规矩,任何任务、任何环节都要做到“命令不过夜、指示不过滤”,确保“最后一公里”不断线。
3. 关键时“一身是胆”。无论是阅兵方阵“米秒不差”,还是未来战场“一剑封喉”,都要把对党忠诚写在枪托上、落到战位上,让“听党指挥”成为“看得见的战斗力”。
二、嘉奖核心是“能力校验”——制胜打赢的硬核实力要回答“三问”
通令用“四个新”(新风貌、新布局、新进展、新成效)高度肯定受阅部队,实质是对战斗力标准的一次公开检阅。面对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每名官兵都应常思“三问”:
一问“胜战之问”:如果明天上战场,我的专业够不够精?手中武器是否玩得转?要把阅兵训练“米秒不差”的劲头和“人机合一”的境界,转化为平时每一次实弹射击、每一次体系演练,做到“训练像打仗、打仗像训练”。
二问“创新之问”:新质作战力量首次亮相,说明“谁拥有科技优势,谁就能掌握胜战钥匙”。基层也不能当“看客”,要立足岗位小改小革,把“大数据+”“智能+”嵌入到单兵、班排、连队,让“草根创新”成为战斗力新的“增长极”。
三问“联合之问”:阅兵是诸军兵种联合行动,未来战争更是体系对抗。平时就要拆掉“兵种墙”“专业墙”,多到陌生地域、复杂电磁、极限气象中去摔打,练就“一张网、一平台、一条链”的体系思维,确保任何时候都能“一盘棋联动、一张网制胜”。
三、嘉奖落脚是“作风大考”——敢打必胜的血性胆气要破除“三症”
通令指出,受阅部队“敢打硬仗、苦练精训、追求卓越”,看似讲阅兵,实则点作风。当前,个别单位存在“和平病”“机关病”“虚浮症”,必须用“三味药”对症根治:
第一味是“苦味药”——把训练难度调到极限。坚持“环境设到最险、强度打到最大、科目设到最难”,让官兵每天出几身汗、掉几层皮,才能在未来战场少流血。
第二味是“辣味药”——把考核尺子卡到毫米。推行“一票否决式”问责,对“凑天数、补记录”的严肃查处,让“训练不合格就是最大安全隐患”成为铁律。
第三味是“涩味药”——把和平积弊清到根子。对照通令指出的“苦干实干、顽强拼搏”,持续开展“和平积弊大扫除”,坚决纠治“五多”“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让官兵从“文电堆”走向“训练场”,从“手机屏”走向“靶机屏”。
四、让嘉奖成为“二次出发”——把荣誉刻度刻进强军征程
通令最后号召全军“奋力推进强军事业”,这为我们指明方向:
1. 把荣誉当火种,点燃“比学赶超”热潮。适时组织“受阅代表宣讲团”走进班排,用鲜活故事诠释“米秒不差”背后的千锤百炼,形成“学习英模、争当尖兵”的燎原之势。
2. 把经验当教材,固化“战训耦合”机制。系统总结阅兵训练“清单化管控、大数据评估、精细化保障”等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任务训练管理规范》,让“一次受阅、长期受益”。
3. 把标准当尺子,嵌入“日常经常”。将“争创一流、敢于胜利”的阅兵标准细化为岗位“负面清单”,每月对照、每季考评、每年比武,使“受阅意识”成为“常态意识”,让“好样子”从长安街走向边关海岛、戈壁高原。
结语
嘉奖令已经发出,它不仅是对受阅部队的褒奖,更是对全军发出的“催征战鼓”。今天,我们缅怀抗战先烈,是为了不再经历战火;我们接受习主席通令嘉奖,是为了在未来战场上再立新功。让我们把最高统帅的关怀厚爱转化为强军兴军的澎湃动力,把阅兵盛典的米秒不差转化为未来战场的弹无虚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续写属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新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