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快乐的源头是欲望

当人们终于获得期待已久的东西时,快乐是脸上抑制不住的微笑,是身体由内向外绽放的满足。如果快乐源于期待,期待源于欲望,那么可不可以说,快乐的源头就是欲望?虽然智者常说,人生来一无所有,死后亦然,过程中不要太计较得失。可人类还没有进化到摆脱庸俗的程度,从生命萌芽阶段就要经历优胜劣汰的角逐,所以人类生来好战,生来就在抢夺各种资源。有抢夺就有取舍,有取舍就会权衡利弊,有权衡利弊就要有优于自身生存环境的认知和辨识能力。

说到底,欲望的产生源于资源的稀缺,所以消除欲望的方向是两个极端,一是资源富足,二是资源消亡。

先说物质资源,基础物质不过就是吃穿住行,前观三十年,对比当下,很难想象三十年后的世界会发展成什么样。惊叹的同时,也不禁感慨,如果物质的变化速度远超过我们对它的需求指数,那么是不是可以表示,当我们的能力暂时无法掌控一件物品时,除了选择努力去争取,还可以选择暂且放弃它?因为一件物品的更新换代是集成了大部分高于生产力的结晶,但我们每个人并不都是优于大众的精英。社会活动的本质就是创造与消耗的过程,当创造力大于消耗能力时,物品就会冗余掉价,当创造力远远小于消耗能力时,就会导致物品短缺溢价。这是再自然不过的市场规律,说好听的是维持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说直白点是搅乱市场和人之间的矛盾,再直白点说,这只是一场游戏罢了,既得利益者永远不会待在这个虚假繁荣的市场里。就像王慧玲说的:“爱自己”,并不是指给自己买支口红、买双鞋,用物质来奖励犒劳自己,这是商家希望的“爱自己”。

提到另一种资源,我希望把知识和精神放在同样的位置。饥荒年代,捧着书本的人都是不正常的,因为读书并不能直接生产出水稻麦子、大豆玉米,只有卷起裤脚,扎根土壤中才是务实的象征。只有人们吃饱了肚子,有屋可居,有衣弊体,还有了闲暇时间时,才会开始思考“活着,还可以做些什么?”。于是出现了很多“有智慧”的人,而这些有智慧的人恰恰就是当初那群不正常的人,开始鼓弄更多让粮食高产的技术,让劳动力解放双手的工具,让房子越来越结实漂亮的设计,让出行越来越快捷便利的交通。身体的解放,才是趋向精神自由的前提。而如今的“牛马”社会,谈论精神自由还太早,但白日梦还是要做的,就像当初发明电话的人,敢想,是成为现实的第一步。

把感情作为精神之外的新领域单独陈述,是我对“她”的格外重视。为什么用“她”,而不是“他”或“它”呢?我觉得感情的源头是“生育”,当一个小生命体在一个大生命体中慢慢孕育时,大生命体的自我保护意识会慢慢加强,因为稍有不慎身体便很容易受到伤害。随着孕育期的变化,孕育体的生存风险也随之增大,而产生了更强的“自我保护欲”。在此之前,人类和动物一样,集合的初衷只为了生存,群居才能抵挡外物入侵,不存在情感因素。群居久了,动物属性中的“慕强”意识便会觉醒,跟随什么样的首领,结交哪一位同伴,也渐渐从盲目变成了有效选择,通过大脑不断地筛选信息,从而判断出最有益于自己的标准。有人会说,亲情是上一代的强强联合,友情是这一代的携手并进,而“爱情”是个例外,并可以举出古今中外的很多例子来佐证这一论点。其实“爱情”是比任何关系都复杂的存在,它既有其他关系的形式,又有其他关系所无法替代的“先驱性”。也就是说,生存目的促成了人们需要群居、结伴,而“爱情”的产生,则是人类进一步进化的“产物”,是从“有目的的追求“到“无所求的吸引”的进化。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让人神往,可现实中往往不如人意,并不是爱情本身是错,而是当下的人们还不能很好的驾驭它。就好比蝉蛹蜕变成了蛾子,起初扇动翅膀的动作还是笨拙的。当下人们无法驾驭它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物质匮乏,精神贫瘠,欲望过满,认知不清......相信千百年后,当人们足够“富足”,物质不再匮乏,精神不再贫瘠,不再因枯竭而满怀欲望,不再因愚昧认知不清时,“爱情”将是世间最美的动词,且不局限于男欢女爱,而是令世间万物勃勃生机的“爱”与“情”,到那时,快乐将不再源于欲望,而只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个形容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