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5第三届全国创造力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主要以“创造力”为主题来展开各个院校的学者代表与该主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汇报,整个会议的流程安排如下表所示:

6月25日流程表.png
6月26日流程表.png

就目前所听到的会议报告内容而言,整体比较抽象难懂,大部分的研究方法都牵涉到认知神经科学领域,而且有些研究视角也比较大,可能并未有具体的实证研究,纯属于理论综述之类。但是也不乏有一些新颖的研究点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这里就简要对此进行一些概述,而对于我国整体创造力的研究进展,如果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可以参考以下这本书的具体内容。

中国创造力研究进展报告.png

其中,比较新颖的创新研究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会议报告,具体如下所述:

创新理解与创新扩散:一个记忆神经科学的视角(首都师范大学-罗劲)

他主要强调大脑中的海马区是创造性思维激活与保持的区域,革新性的事物要比创新性的事物更容易让人们记住(如:神话故事),心智游移是创造性思维的来源,同时也是我们如何保护海马区的依据即:为学生提供自由、无压力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png
海马.png
例子.png
学科学习中的创造性:生成论的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

他以珍珠的生产过程来对比创造性的生产过程,以珍珠的等级来同比创造性的水平,强调生成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并解读了学习、生成与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总结了一些影响创新的因素,并针对具体的学科提出了一些促进创新的生成性任务策略。

对比图.png
等级图.png
创新过程图.png
关系图.png
因素1.png
因素2.png
语文生成性学习策略.png
音乐生成性学习策略.png
趋近回避动机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郝宁)

他一反常态,研究的问题不是如何激发、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而是研究什么情况下人们最容易产生恶意创造力,且研究结论表明在趋近失败情况下人们更容易产生恶意创造力。

研究问题.png
实验过程1.png
实验结果1.png
研究内容2.png
研究结果2.png
研究内容3.png
归纳总结.png
“巧思法”(QEOSA)对幼儿及家长创造性人格的促进作用(程淮-幸福泉儿童发展集团创始人)

“巧思法”偏重于两难或多难问题的解决上,它强调的是“择优思维”即“鱼与熊掌兼得”的思想,问题起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注重行动研究,主要通过实验对比研究家长和幼儿在创造性人格量表测试中的9个维度指标上的变化,研究表明这种方法更倾向于女生创造性人格的提高。

巧思法1.png
巧思法2.png
解读1.png
解读2.png
研究方法.png
结果1.png
结果2.png
讨论.png
典例.png
梦想成真.png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