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刊序(原文)
道光癸卯年重刊蠡吾刚主李先生著 周易传注 博陵养正堂藏板
周易传注重刊序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所以断天地、理人伦、明王道也。自秦汉以降考象辞者,泥于术数;谈义理者,沦于空虚。或又备以易为卜筮之书,而易几乎息矣。
蠡吾李恕谷先生承颜习斋先生之学,三物持躬兼通六艺所著,有周易传注八册。谓易专为人事而作,独抒心得,绝不依傍诸儒而抉奥探元宝。发二千载,未发之秘。
我朝四库书目,标之曰,精确不磨旨哉。
盖之矣乃板刻多年,忽遭回禄。有志者欲寻遗诸,搜罗无从,予深惜焉。今瑞辑石公,生习斋之里志、恕谷之学,爰鸠梓人督工重刊。不独四圣之书,昭如天日,亦足见乡前辈火尽薪传之。
尚有人也。
天下后世不乏力学之,是得是书而信好之。俾知天道不外人事。将存之为德行,发之为事业。夕惕朝乾共思勉于寡过之一日。
庶于古圣人,作易之旨,或有当乎?然则石公此举,又为可少也哉!
道光二十三年岁次癸卯七月博陵同学弟冯如松谨序
二、重刊序(译文)
《周易传注八卷》是在道光癸卯年重刊的,是今河北保定人李恕谷先生所撰写,博陵养正堂收藏《周易传注八卷》的印板。
《周易传注八卷》重刊的序言。
《周易》之所以是一本广阔巨大、无所不含的图书,是因为它能够判断天地(规律),安定人伦(规范),照亮王道(坦途)的原因。自从秦汉以来,从高处向低处考察推究《周易》的象辞,拘泥缠住术数的角度;(在此之上)谈及义理,便使得《周易》一书变得不充实。有的将《周易》当作卜筮来进行完善,(真正的)《周易》几乎停止传世。
今河北保定人李恕谷先生继承颜习斋先生的学问,六德六行六艺常备于身,既兼通《诗》、《书》、《礼》、《乐》、《易》、《春秋》,又晓礼、乐、射、御、书、数,在此基础上编撰《周易传注》。李恕谷先生说:“《周易传注》专门为人事而编撰。独自抒发个人心得,一定没有依靠诸多儒家之学说而探究《周易》的奥妙与珍贵的观点。《周易传注》阐述了自秦汉两千年以来,那些没有被阐明的奥妙。
我朝四库目录,写明《周易传注八卷》,此书观点精确,没有磨灭《周易》意思。
原来《周易传注八卷》板刻多年,但是忽然遭遇了火灾。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想要搜集遗留下来的《周易传注》,但是搜集后没有得到结果,于是对此给予深重的惋惜。现在的属下石姓男子,诞生弘扬《周易传注》里蕴含着的颜习斋先生志向与李恕谷先生先生的学问。于是聚集刻板使人监督重刊《周易传注》。不独自占有周公、太公、召公、史佚的著作(《周易》),使得《周易传注八卷》这本图书重见天日,也是能够看到前辈们的学问(《周易》),在历史的长河里,代代相传。
依旧有人在研究《周易》的学问。
全天下后世的有志学者,不妨努力研习它,既然得到《周易八卷》这本好书,那么我们就要好好研究其中的学问。知道天道的作用,就会不外乎有益处于人事方面。学习《周易八卷》在思想上为了德行,在行动上为了事业。如乾卦的夕惕若厉一样,每日早晚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争取在以后的每日少犯过错。
是平民百姓而不是古代圣人,他做《周易》的宗旨,有时是为了担当么?是的,石姓男子就是,这样的人也比较稀少。
在道光二十三年岁次癸卯七月的时候,博陵和学弟冯如松一起谨慎重视的写下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