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哥周记:2025.10.31谈谈容纳差异、服务成长的人际关系

象牙塔一样的大学,也有着类似“小社会”的境遇,有着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

不管是宿舍同伴,还是班级同学,或者是闺蜜伴侣,其中的相处也是一门学问。

每一个同学在大学生活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人际关系困惑,掺杂着学业竞争、组织发展、评奖评优等各种因素,也发生了一些与之相关的烦心事。

如何妥善找到合适的处理路径,找到合适的“边界”“情绪价值”,也是需要细细思量的。


学会倾听,及时回应。

同学之间都会有一些开心事,也会有一些烦心事,会有一些分享的时刻。

和同学聊天时,少打断、少只顾说自己,多接话互动,多去倾听对方的讲述。

比如对方说“昨天去看了演唱会”,可以回应“哇!现场氛围怎么样?”,让对方感受到被重视。

同学之间的互动,不能一个人讲,没有丝毫的回应,也不要喋喋不休讲自己的事,不听对方的讲话。


把握边界,张弛有度。

同学之间关系再好,也是要有边界的。

不随意打听他人隐私,比如同学父母的职业、收入等等,就是不要瞎打听别人家里的事情。

不强行干涉他人选择,比如“你怎么选这个选修课?”“你怎么还要继续上晚自习啊?”“你怎么周末要去参加这个讲座啊?”

要尊重每一个同学的选择,清楚自己的边界,不去干涉别人的学业、生活、工作的选择。

有边界也要注意分寸,比如有人总借你东西不还,可直接微笑着说“这个我现在要用,下次借的话记得及时还哦”。

直接拒绝不用绕弯子,比如“不好意思,我这会要赶报告,帮不了你”,不用找复杂借口,越简单越不容易让人多想。

比如和某个室友处不好、在某个社团没交到朋友,不代表你“不会做人”,这都非常正常,没有必要“人人适应”,相反也说明了你有自己的人际标准。


关系分类,避免内耗。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无需进行“一刀切”维护,不同类型的关系,有不同的“应有样子”。

按亲疏和场景分类,能让你更高效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在大学找到志同道合的三五好友。

在大学,可以找到1-2个能深度交心的朋友,可分享情绪和秘密,需要投入更多时间陪伴和共情,给自己的大学生活增加价值。

宿舍同学、同班同学、小组队友、学长学姐、实习前辈,重点是“有事好好沟通”,比如明确作息、分工作业,不强行追求成为好友,顺其自然。

可以根据社团伙伴、兴趣小组同好,围绕共同爱好互动即可,比如一起参加活动、交流技能,不用刻意拓展到生活层面,避免无意义打扰。

大学本就不是每个人都要合群,如果想改变,就从“加入一个小圈子”开始,比如和同桌一起自习、和社团里的同学一起参加活动,不用强迫自己融入大集体。


在大学,不要为了维持“朋友关系”让自己变得很累很挣扎,也不用为了“不孤单”而强迫自己融入所有圈子。

比如不想参加的团建聚餐可以拒绝,不喜欢的社团不必硬留。

你可以主动选择和同频的人深交,也可以选择独处,这都是正常的人际关系状态。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应该是自主选择、多元包容且不捆绑自我价值的,它不是必须亲密无间的捆绑式关系,而是能容纳差异、服务成长的“弹性联结”。

在人际关系中去接纳,也学会包容,更学会成长,淬炼自己的情商智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