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述的是男主米夏幼时因病得到女主汉娜的帮助后,男主为女主朗诵,尽管两人年纪差了十五岁,但是仍然渐生情愫。后来汉娜因职务调动离开男主,后来女主入狱,开始学习识字,尽管如此,还是无法融入男主的生活,最后选择自杀。
其实整部影片的主要线索在于男主与女主之间情绪的变化。
第一阶段:汉娜的主动。
米夏初识汉娜,显然被汉娜所折服。每次做爱前都要求米夏为其朗读。尽管看似双方是平等互利的关系,但是汉娜还是居于主导、索求的地位。
第二阶段:汉娜的转变。
米夏约汉娜出游,路过教堂唱诗班时,汉娜感动的流出来眼泪。那是真情流露,也是感受到语言音乐的魅力。同时也是两人感情的高潮期。此时两人感情不仅仅是肉体上的需求,两人的精神境界在此刻也是高度融合的。但是随后在点餐时,她便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识字导致了两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刚刚稍微打开的心门马上又关闭了,也许就是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吧。
米夏是一个高度自尊心的女人,高的与其社会地位、文化水平都不符合。这也为后面最为虐心的部分埋下伏笔。
恰好此时汉娜因工作调动离开米夏,米夏也在攻读法学专业
第三阶段:米夏的犹豫
此时两人在见面已是在庭审上。米夏作为法学高材生列旁听席,汉娜作为二战集中营战犯列被告席。汉娜的罪行偏偏与众不同:她喜欢先让那些女孩子为她朗诵。也许她并未暴露自己是不识字的人吧。但是言行举止间似乎并未意识到自己的罪恶。由于天真甚至无知犯下纯洁的错误。在牢狱和自尊面前,她选择了牢狱。而坐在旁听席的米夏明明可以作证,但是保持了沉默。其实这纯洁的错误的源头正是米夏啊!汉娜的所作所为客观上是作恶,主观上不过是寄托的米夏的思念啊?米夏怎会不知?坐在旁听席上怎能波澜不惊?为何始终不敢发声?这部分其实是双方情感的一个巨大的冲突:汉娜维护的是她仅有的自尊,米夏囿于懦弱不敢发声。导致了这个结局。
(汉娜在庭审)
第四阶段:米夏的不决
汉娜入狱后,米夏心中有愧,也想做一些事情来弥补。于是开始给汉娜寄自己读书录音的磁带。这举动再一次燃起了汉娜心中的激情之火
,汉娜开始学习识字,甚至开始给米夏写信。米夏也的确收到信了。但是始终没有回过信,反而继续给她寄磁带。
也许在此时,汉娜真正认识到自己陷入了爱情。是啊,多么虐心:从前米夏爱着汉娜时,汉娜只是对朗读倾心;汉娜爱着米夏时,米夏却不肯回应——连拒绝都没有做到。放在现在也许算的上是个渣男吧。
汉娜在这之前可以说是一直以自我为中心:保持着高度的自尊。但是在牢狱中,她开始学习,开始试图融入米夏的生活,这里还有个有趣的细节,她是偷学的,没有借助于别人帮助,也许这还是他高度自尊的表现吧。
第五阶段:遗梦幻灭
汉娜出狱后,见到米夏十分兴奋急忙想去牵米夏的手却被米夏把手抽开。汉娜还不死心问了一句:你还没结婚吧
米夏淡淡地回了一句:你可曾想起过去?
汉娜此时还是天真的像个孩子一样:我们的过去?
米夏还是面无表情:不,跟我们没有关系,是你原来做过的那些事。
原来米夏仍然耿耿于怀!
汉娜在狱中唯一的信念就是试图融入米夏的世界,但是当她学会阅读后却发现,他们之间的隔阂不仅仅是能否识字,米夏因读书而形成的思维世界的深度和广度是汉娜无法匹及的。
我不识字,我可以学。
但是你给我判定的性质,我却毫无还手之力。
她亲手建立起来的信仰,终于被摧毁殆尽。
她的生命,也就这样随着她的信念,灰飞烟没。
影片最后,汉娜委托米夏把自己的遗产送给一位集中营幸存者的女儿。
这是忏悔吗?
她根本意识到不到自己是错的。
她不过是用尽一生的思考能力来试图融入米夏的生活。
可是米夏太软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