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这个词,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痛苦的画面。既然这么痛苦,何苦要为难自己呢?其实,如果把坚持的事情变成像刷牙洗脸一样的习惯,那就没有那么痛苦了。
我们每天有大部分的行为都是无意识在进行着,大脑喜欢这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所以,坚持的方法,就是把它变成习惯。
相信大家都参加过不少21天、30天、100天的挑战活动,包括我现在给自己设定的这个【日更百天】的挑战,都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可以建立起某种习惯,进而收获持续行动的“福利”。那到底要怎么养成习惯呢?
今天看了这本《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把坚持当成一种习惯去养成,这个说法倒是挺吸引我的。刚开始还被这个书名给误导了,以为是那种励志的书籍,没想到,里面竟然是满满的方法论,结合这段时间自己坚持写作的行动来观看书中的理论,真是感触良多。
以前也挺认同21天养成一个习惯的,也参加过一些活动,但是往往过了21天就坚持不下去了,就好像百米冲刺一样,卯足了劲冲过终点,然后就会慢慢停止下来。所以,常常给自己冠上“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帽子。
这是为什么呢?不是说已经养成习惯了吗?
在看了这本书以后,发现原来习惯和习惯也是不同的,都用一种方式去对待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根据习惯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行为习惯、身体习惯、思考习惯三种类别。原来那些跑步啊、减肥啊、早起啊都是属于身体习惯,而这类习惯的养成所需的时间至少是3个月的时间。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减肥容易反弹,跑步容易放弃了。
要养成一个习惯,首先要遵循三点原则,即:一次只养成一个习惯,行动越简单越好,和不要太在意结果。
很多人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都会有贪多的情况存在,认为反正是不相关的,一起养成不是更好。但是其实,建立习惯也就意味着让大脑去接受一种新的行为,而在我们已经习惯安逸的情况下,一种新的行为无疑是对现状的一种破坏。所以我们的意识就会站出来保护原有的情况,拒绝新行为的产生。
在书中,作者将习惯养成的过程比喻成火箭发射的过程。火箭需要摆脱地心引力,养成习惯也需要摆脱“习惯引力”。火箭在升空的最初几分钟里是最消耗能量的时候,同样,习惯养成的最初阶段也是最容易放弃的时候。
以30天养成的行为习惯为例,一个习惯大概需要分成三个阶段,即反抗期、不稳定期和倦怠期。
阶段一:反抗期【第1~7天 】
最开始的7天,是最容易放弃的时候。我以前也有这种体验,要做什么事情,前三天激情满满,可是到了第四天热情减退了就有些坚持不下去了,特别怀念安逸的生活。尤其是以前想建立运动的习惯,一些教程会建议运动3天休息1天,说是为了肌肉休息,可是不休息还好,一休息了就再难提起劲头。
所以这个阶段,作者给出了两个对策,一个是以婴儿学步开始,另一个是简单记录。
婴儿学步的原则就是要尽量把行动划分到很小,细水才能长流,任何打算一口气吃个胖子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如果刚开始觉得兴致满满,刚好把精力剩余出来,留给第二天作为动力。
另外还要把行动的过程记录下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视觉化”,比如说在微博、朋友圈打卡,或者在本子上做记号,总是记录的过程也要尽量简单,不要一想到还要记录而影响了行动的欲望。
之前不是有个词叫“死磕自己”吗?我觉得用在这个阶段正合适,在习惯养成的初期,没有别的,就是告诉自己“撑下去”,不过7天而已。
阶段二:不稳定期【第8~21天】
这个阶段是最容易受外界影响的。所以给自己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模式就非常重要。我以前是最不喜欢固定的东西的,讨厌一成不变的感觉。可是后来发现,固定不变的行为模式对固化习惯非常有帮助。
同时还要设定好意外情况的处理机制以及奖励措施。这点在我设置【日更百天】计划的时候就没有考虑进去,只是想给自己一个挑战,但是当意外情况出现时,就给行动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比如身体不舒服、状态不好、有临时状况等等。前几天我老公出差,我自己身体状态又不是很好,好几次产生了不写的念头。还好已经处在第三个阶段,否则估计计划就要夭折了。
阶段三:倦怠期【第22~30天】
如果好不容易挺过了21天,那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但是也正因为内心存在一点小小的庆幸,而接下来的8天将进入一个倦怠期。各种不想坚持,觉得没意思,想放弃。怪不得之前那些21天养成的习惯说没就没了,原来是进入了倦怠期。
这个时候可以算是和“习惯引力”的最后一搏,你想啊,如果是火箭,这个时候马上就要冲向太空了,前面那么多都忍了,再坚持下吧。
如果厌倦了,就给自己一些新鲜感,变化一下方式,也可以尝试一下总结或者做一下下个习惯养成的计划。总之分散下注意力,让过程更有趣一些。
就像第一个阶段一样,撑下去,胜利就在眼前。
今天是我日更百天计划的第31天,可以说刚刚亲身体验了这个习惯养成的三个阶段。虽然之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习惯养成的理论,但是从行动上却验证了这些理论的正确性。
所以不要再靠毅力硬撑了,那无疑是对自己意志力的损耗,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养成习惯,坚持就不会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