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反对”的声音

警惕“沉默的螺旋”,这是今天我在阅读王崧舟老师关于执教《表里的生物》一课的教学反思时学习到的一个新的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伊曼提出。她指出:大众传媒有助于人们认识到当前社会的主流意见,而赞成主流意见的人可以放心表露自己的态度,认为自己的意见不合时宜的人则会保持沉默。结果,在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中,持异见的人会变得越发沉默,形成“沉默的螺旋”。人们之所以选择沉默,是因为大多数人存在“孤立恐惧”的心理,他们习惯与大多数人为伍,而并没有思考大多数人是如何成为大多数人的。

王崧舟老师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学生同样存在孤立恐惧心理,“沉默的螺旋” 同样存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我想到在一次上校级公开课时,因为紧张,板书“敢”字时,部首写成了反文旁,课堂上有个别学生发现了错误,但是因为“权威”,选择不发声,在下课后,因为我主动提及、纠正,这些学生才敢大声告诉我。这件事我一直在反思:为什么学生不敢;老师出现错误,能不能说;同学犯错,该不该说;为了避免异见,要不要保持沉默。后来,我在班会上和学生讨论这些思考,说道:老师也会犯错,但我不怕犯错,其实出现错误正是我们改进的好机会,有不一样意见的情况,也正是我们大脑在思考。课堂上,“人云亦云”才是最可怕的现象。

之后的课堂,我有了这样一个口语习惯——还有没有其他回答?相信自己。让我们的思维碰撞一下火花试试。大胆举手,语文没有固定答案,你的就是最好的。我们一起来思考……后来我的班级有了这样的评价:话多🤣。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不做沉默的羔羊,不让课堂存在沉默的螺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