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的是美好的》看当今世界:战争、经济与可持续未来

半个世纪前,E.F. 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中发出了深刻的质问: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技术进步是否真的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他主张经济的发展不应盲目追求规模化和工业化,而应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保持适宜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变革与冲突交织的时代。俄乌战争、美中竞争、全球化逆转、气候变化…… 这些现实问题让舒马赫的思想显得愈发重要。我们是否正在走向一个不可持续的未来?战争与经济增长真的能带来繁荣,还是会加剧全球的不稳定?

1 战争经济的兴起

自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全球格局发生剧烈变化。这不仅是一场地区冲突,更是大国角力的缩影。战争引发能源危机、通胀飙升,也让全球经济进一步分裂。而在这场冲突中,美国军工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等军火商股价飙升,战争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但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中提醒我们,经济的本质是为了服务人类,而不是让人类成为经济和战争的工具。今天,战争经济是否正在主导全球发展?我们是否正在走向一个“永远的战争、永远的增长”模式,而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

2 美元霸权与全球经济割裂

舒马赫主张经济的本地化、自给自足,而当前全球经济体系却正朝着两个极端发展——一方面,美国推动经济制裁、削弱对手,另一方面,各国正在寻找去美元化的出路,建立新的经济秩序。

俄乌战争后,美国冻结俄罗斯央行资产、切断SWIFT结算系统,试图孤立俄罗斯经济。但这一举措也加速了去美元化进程,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开始推动本币结算,沙特等产油国也在考虑多元化货币结算体系。全球金融秩序正在经历深刻重塑,未来是否会出现多极货币体系?美元的全球统治地位还能维持多久?

在这种背景下,舒马赫的理念是否可以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如果国家能够减少对外部经济的依赖,建立更加本地化、分散化的经济模式,是否能降低全球经济的脆弱性?

3 制造业回流与供应链重组

舒马赫在书中提出,经济活动应以适宜规模运作,过度集中会带来系统性风险。但过去几十年,美国推动的全球化进程导致制造业向中国、东南亚等地转移,如今,全球化正在遭遇调整,美国提出“去全球化”战略,推动制造业回流,以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

这背后涉及两大趋势:

        “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即将产业链转移到政治盟友国家,如墨西哥、印度、东欧国家等,以降低对中国的依赖。

          关键行业本土化:芯片、半导体、新能源产业正在加速向美国和欧洲回流,美国政府出台《芯片法案》,推动本土制造,试图掌握科技竞争优势。

然而,全球供应链的调整并非易事。舒马赫认为,经济活动应该因地制宜,而不是依赖中心化生产。但如今,美国的做法并非是为了建立更加可持续的经济模式,而是出于地缘政治竞争。未来,这种调整是否真的能提高经济韧性,还是会让全球市场更加割裂?

未来的道路:大,还是小?快,还是适宜?

在全球化遭遇挑战,人工智能取代传统就业,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今天,舒马赫50年前的警示,正成为现实。

或许,未来的道路不在于更快、更大,而在于更适宜、更有温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