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过庐山的人应该都到过牯岭镇,一个坐落于庐山顶上的世外桃源,因三条上庐山的路交汇在这里,所以这个桃源虽处高山僻境,却很繁华。
镇子不大,游客却很多,马路上几乎人挨着人,但我并不感觉拥挤,这里没有私家车,所以交通不会堵,而且除了当地的坐商,四面八方的来客到这儿只有一件事——旅游,既然是出来玩的,行为节奏自然比平时慢。越发感觉世界的运转速度在每个地方是不一样的,在北京即使周末,即使不在早晚高峰,即使从家里到超市买菜,脚步也总是匆匆忙忙的,怎么也慢不下来,就像中国人永远度不了罗马人那样的假日一样,有些地方根本没有真正的假期。
我这次是逼着自己出来的,这几个月情绪低落,抑郁、焦躁甚至时有轻生的念头,不愿跟任何人交流,一到周末便躲在家里以玩游戏来休息、放松,结果越休息越累,越放松心情越差,可能是怕国庆长假如果在家玩八天游戏的话,真的会情绪失控吧,所以一闪念就买了来江西九江的车票。
江西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是很遥远的地方,原本想着从小生活在黄河以北的自己,第一次来到长江以南,会看到多么不一样的风景,结果站在九江市的街道上,我又一次失望了,这里看上去和德州没什么区别啊。国家的城市化建设让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世界瞩目,可人们活的却更累了,尤其今日,我突然悲从中来,难道从小听说过的北方地区天高野旷,南方水乡秀丽多姿这些形容词,只能出现在语文课本里?
其实庐山之行来之前我就一直在犹豫,甚至坐在火车上还总想要不要回去:十一期间出行人多,而且九江这几日天气也不好,我为什么花钱出来买罪受?
以上我所有的不愉快、所有的纠结都庐山的登山古道上消解了。
我是上午十点多从庐山北侧好汉坡开始徒步登山的,这个起点是很多当地人上山的入口,没有门票,大概当地不认为这一段有什么好玩的,就连地图上也没把好汉坡算作庐山的一部分,但这分明就是一条庐山路。
阴天雾很大,看哪都是白茫茫一片,偶尔能欣喜的听见瀑布的声音,却怎么也看不见,只能用耳朵去感受从云海深处传来的轰鸣。就连山顶的望江亭也被浓雾笼罩,望不见江,只能在网上搜一下图片,再结合自己的亲眼所见,想象一下,我给这种方式起了个名字,叫“联想式身临其境”,用这一招也实在是被逼的没办法了。
由于湿度很大,石阶都是碧绿色的,长满青苔;比直的古松树直插云端,看不清有多高;路边是各种的蕨类和苔藓类,走在这里像是走在电影里的原始丛林。
为什么说这儿消解了我的烦恼?因为累。健康的体力支出后,大脑自然放松,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其实很多问题根本不需要答案,只是身体太闲,脑子就会想太多,实是自寻烦恼,当一步一步向上,汗出浃背时,那些淤积在脑神经里的烦忧,也就都随汗水,消弭于大山纯净的空气中,磨匿在脚下古老的阶石上了。
到山顶过了售票处,就进入庐山景区了,人言“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我本打算下午另找一条路下山,第二天从海会镇由三叠泉上山的,结果发现下山的路东线就是去三叠泉的,可以乘坐东线观光车游览。这么好的风景线坐车看实在是浪费,而且一定要专门拿出一天来慢慢欣赏才好,于是我就留宿在牯岭镇,稍做休整,准备第二天一早向三叠泉进发。
这里是一路美丽风景的终点,也是另一路更美风景的起点。
到三叠泉的路会经过五老峰,顾名思义它由五座山峰组成,爬登是需要耗费很大体力的,爬上一座山还要再下山,然后再爬另一座,就这样不断地上山下山上山下山。余秋雨在他的《文化苦旅》中,描绘过去三叠泉的路,说是行进途中由于太累,不断产生此行的后悔,但我想他们应该是先坐汽车再坐缆车然后才步行的,如果让他们像我一样,从牯岭镇到望鄱亭再爬五老峰,再到三叠泉,全程徒步十几公里的话,估计这帮文人会放弃出行。
徒步的好处,就是不会错过沿途的风景。比如这次去五老峰的路上,步行者一定会发现大路旁有很多条小支路,其中一条通往一处景点,名曰含鄱口,很多来庐山的游客没到过这里,真替他们遗憾。
含鄱口有一个望鄱亭,站在亭子里放眼远眺,五老峰的整体形态一览无余,五峰跟下,便是烟波浩渺的鄱阳湖,景象极为壮观,虽然没能看到日出,但听当地人说,云海也是不常见的。我这次来庐山有幸赶上云海出现,并且很多,走在山路上随处可见,但我认为含鄱口的最漂亮。
云本在天上,当出现在脚下时人就仿佛飞上了天,从天上俯瞰大海自然比平时更加浩瀚,云浪汹涌翻滚,拍打着天际,撞击着山巅。有的高山脊背在云海里凸起,看上去像一座神秘的仙岛;远处的几座山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像是奔流着悬泉瀑布的山谷;极尽目力望向更远处,零星可看见点点山尖,像有人在这无边的云海上泛舟或是海鸥在掠浪翱翔……总之,人间的至美之景全都挪到了天上,幻化成一副辽阔灵动的图画。
不仅是庐山的云,庐山的水同样值得称赞,它不仅滋养了大山的生灵,也给来庐山的游者以清凉的慰藉。两日的庐山徒步,我没买过一瓶水,每当臭汗透衫,口焦舌燥之时,便见路旁有淙淙泉水在山石之间流淌,就地取水而饮,真正的庐山矿泉水,泉水冰凉,刚接满一杯马上就看见杯壁上敷了一层薄霜,像夏天刚从冰箱里拿出的一样,不敢大口牛饮,只轻轻嘬一小口,就感到清爽甘洌,透彻心脾,再洗一把脸,顿感适才的辛苦减轻了大半。
山有云海,水有甘泉,按说庐山仅此就已经很美了,可她偏不肯满足于独秀一方,非得还要在山体东南侧融合山水、造化一景,终于让全世界都叹为观止,那就是闻名遐迩的庐山瀑布,又名三叠泉。
天下瀑布有很多,大都是一柱倾下,独庐山瀑布泄流三叠,这源于山体的独特构造,山壁不是上沿前倾而是逐级向后,形成一个大的三级阶梯,水从阶梯顶流下,要和石面撞击两次才能下到下面的水潭里,故成三叠。
太多的游客文人都对三叠泉进行过描绘和赞美,我实在不敢再多说什么,反正无论大家怎么极尽笔墨,也终超不过一个李白,这个人只在此写了二十八个字,就被人传唱了千年,并将被继续传唱下去。
当身临庐山瀑布脚下,我突然对李白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不是因他的文采,而是对他的体能和毅力。因为三叠泉山体上部很像一个破口的碗,上两叠在碗里,最后一叠从碗的破口流出,所以整个瀑布只能从底部正前方才能看到,其他角度根本看不见,可要下到底部,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原本以为进入了三叠景区,三叠泉就不远了,可走了很长一段路了也不见其踪影,终于一鼓作气走到了最底部,谁知还得再往上爬,爬着爬着发现人一下多了起来,看来是到了,哪知迎接我的是比之前更密、更窄、更陡的台阶,一步步往下走,总以为要到了,却发现刚走完一排台阶还有另一排台阶在等着你,加上满满都是人,所以这一段比登一座山都艰难。可李白当年来的时候应该连台阶都没有,所以不得不令人敬佩。
其实不仅是李白,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值得被称赞,想大家不惜艰难跋涉,仅是为了来这看一眼,形形色色的人终于趋同一致自发的做了一个名于利之外的事。我不知旅行这件事除了放松身心,还有没有更深层的意义,如果有,大概就是这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