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九级文科生(小说)


第二十八章

夕阳恋恋不舍地收起最后一抹余晖,天边那绚烂的色彩渐渐淡去,仿佛是一场盛大演出的谢幕。晚饭后,郑思邕在宿舍里伸了个大大的懒腰,骨头节发出一连串轻微的“咔咔”声,仿佛在抗议着一天的疲惫。他决定去学校东边的田野散散步,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


走出宿舍区,微风轻拂,带着丝丝凉意,吹在脸上格外舒服。郑思邕沿着熟悉的小路慢慢走着,不一会儿就来到了田野边。眼前的田野宛如一幅被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绝美画卷,更像是被大自然打翻的调色盘,各种不知名的小花星星点点地镶嵌在如茵的绿草之间。


郑思邕漫步在田埂上,脚下的泥土带着微微的湿润,软软地包裹着鞋底。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青草的清新以及花朵淡淡的甜香,那混合的香气直沁心脾,让人心旷神怡。他静静地享受着这宁静而美好的时光,思绪也渐渐放空。


就在这时,前方传来一阵清脆悦耳的笑声,如同银铃般在空气中欢快地回荡。郑思邕下意识地抬眼望去,只见不远处蒋小兰和周雯两人正并肩走着。周雯眼睛一亮,那双明亮的大眼睛瞬间闪烁出惊喜的光芒,老远就脆生生地喊道:“思邕哥,好长时间没见你了!”那声音里带着毫不掩饰的惊喜,还有几分自然而然的亲昵,仿佛一只欢快的小鸟在歌唱。


蒋小兰在一旁忍不住打趣道:“叫得那么亲热,嫁给人家算啦!”说完,自己先忍不住“咯咯”地笑了起来,那笑声如同山间清澈的溪流,欢快又活泼。周雯的脸颊瞬间微微泛红,宛如天边羞涩的晚霞,她轻轻地捶了一下蒋小兰的肩膀,呵呵笑着娇嗔道:“讨厌,要嫁你嫁吧!”两个姑娘你一言我一语,像两只活泼的小燕子,叽叽喳喳地笑成了一团。她们的头发在微风中轻轻飘动,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纯真与烂漫,那模样可爱极了。


郑思邕也跟着笑了起来,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说道:“你俩谁嫁都行呀!”蒋小兰佯装嗔怒,眼睛睁得大大的,双手叉腰:“想得美,谁嫁你呀!”这一番轻松诙谐的对话,让原本宁静的田野瞬间充满了欢声笑语,仿佛整个田野都被这青春的活力所感染,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郑思邕陪着她们在田野间慢慢地走着,听着她们分享着最近的趣事,感受着这份青春独有的活力与美好。然而,他心里始终惦记着自己想要写的那篇文章。思索良久,他终于开口说:“你们聊着,我先回去了。”蒋小兰有些惊讶,微微歪着头,眼睛里满是疑惑:“那么着急走?”郑思邕点点头,认真地说:“想写篇文章,要去图书馆查资料。”说完,他向两个姑娘挥了挥手,转身踏上了回学校的路。


曾经的郑思邕,不大喜欢在图书馆自习。那时的他觉得图书馆里太过安静,安静得有些压抑,仿佛空气都凝固了一般。每次走进图书馆,那种静谧的氛围总会让他感到莫名的紧张,思维也好像被束缚住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想法逐渐发生了改变。如今,他越来越发现图书馆的好。图书馆的阅览室,简直就像是一座令人惊叹的知识宝库。里面订有全国各地、各高校的报纸、期刊,书架上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刊物应有尽有。这些报刊杂志就像一扇扇通往广阔世界的窗户,透过它们,郑思邕可以了解到许多国内外最新的信息。对于那些渴望知识、想要写论文和研究类文章的师生来说,这里无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仿佛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最近这段时间,郑思邕对文学的起源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学的起源,这个看似简单却又无比复杂的问题,一直是文学理论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就像一团迷雾,吸引着无数研究者投身其中,试图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历来的研究者们对它众说纷纭,各种观点层出不穷,犹如繁星闪烁在文学历史的浩瀚天空。


其中主要有“模仿说”,认为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文学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人物、事件的描绘,反映出世界的真实面貌。比如,画家通过画笔描绘山川河流,文学家则用文字勾勒出人间百态。“神示说”则觉得文学是神灵启示的产物,在古代,许多人相信诗人是受到神灵的感召,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那些流传千古的史诗、神话,都被认为是神灵借诗人之口传达的旨意。“游戏说”主张文学源于人类的游戏本能,人们在闲暇之余,通过虚构故事、创造角色来获得娱乐和满足,就像孩子们做游戏一样,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驰骋。“心灵表现说”强调文学是人类心灵的表达,作家们将内心深处的情感、思想通过文字抒发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还有“巫术说”,认为文学起源于原始的巫术活动,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咒语、仪式等巫术手段来祈求神灵庇佑、控制自然,这些巫术活动中的语言和行为逐渐演变成了文学的雏形。


另外,有一种观点就是“劳动说”,此观点坚信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文学。劳动过程中,人们为了协调动作、减轻疲劳,创造了有节奏的劳动号子,这些号子逐渐发展成了诗歌的雏形。而且,劳动中的各种场景、经验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对于“劳动说”,郑思邕内心是认同一部分的,但又不完全认同。他清楚地记得,当年他们在农村插队时,每天都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清晨,太阳还未完全升起,他们就得扛着农具走向田间地头,开始一天的劳作。在炎炎烈日下,他们弯着腰,挥动着锄头,汗水不停地流淌,湿透了衣衫。日落时分,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住处,累得腰酸背痛,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然而,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尽管大家都有着丰富的劳动体验,却并没有看到谁在劳动中创作出了文学作品。而且,在老乡嘴里听到的那些“四大黑”“四大白”“四大支愣”“四大蔫巴”等所谓的“民间文学”,虽然充满了生活气息,语言幽默风趣,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点滴,但在郑思邕看来,终究是难登大雅之堂,缺乏文学作品应有的深度和艺术性。


就拿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来说吧。据说里面的诗篇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创作的,可实际上并非如此。郑思邕经过一番深入研究发现,《诗经》里的诗歌都是当时的“采集官”收集整理,然后加工创作而成的。在那个时代,“采集官”们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他们穿梭于各个村落之间,倾听着百姓们的歌声、故事,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歌谣收集起来,带回宫廷或官府。之后,再经过文人墨客的润色、加工,最终形成了流传千古的《诗经》。所以,真正的“诗人”并不是那些辛勤劳作的“劳动人民”,而是那些有着一定文化素养,懂得如何提炼、升华民间素材的“采集官”以及后续参与加工的文人。


想到这里,郑思邕的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就像黑暗中划过一道明亮的闪电,照亮了他的思维之路。他迫不及待地拿出笔记本,在上面郑重地写出了题目:从采集官看文学作品的起源。


真可谓无巧不成书,郑思邕刚写完那个论文的题目,学校就毫无预兆地停电了。在那个电力资源紧张的年代,停电就像家常便饭一样,是常有的事儿。一停电,图书馆里顿时陷入一片黑暗,应急灯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工作人员无奈地宣布图书馆要关门,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郑思邕看了下手表,才八点半,心中不免有些遗憾,刚刚涌起的创作热情被这突如其来的停电打断,他只好收拾好东西,无奈地走出图书馆。


他刚走出图书馆大门,没想到迎面就碰到了二哥赵红光和一个姑娘在一起走着。郑思邕下意识地想躲闪,可已经来不及了。赵红光眼尖,一下子就叫住了他:“三弟,认识一下。”说着,他指了指旁边的姑娘,介绍道:“这位就是穆岚,女作家。”


郑思邕一听,立刻来了精神,他早就听说过穆岚的大名,对她的作品也有所拜读。他一抱拳,礼貌地说道:“久仰大名!”穆岚听了,噗嗤一声笑了出来,那笑容如同春日绽放的花朵般灿烂,她摆摆手说:“什么大名,徒有其名罢了。”


郑思邕连忙说道:“你最近在《收获》上发表的中篇小说《城里的楼房农村的屋》,似乎突破了你以往的创作风格,颇有新意。”穆岚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她没想到眼前这个年轻人竟然如此关注自己的作品。她真诚地说:“谢谢。你说得对,我也在尝试着拓宽自己的写作路子,不想局限于一种风格。”


这时,赵红光笑着插话说:“郑老弟对你很欣赏的。”穆岚嘴角上扬,露出一抹温柔的笑容:“读者的欣赏也是对我的鞭策,让我更有动力去创作。”紧接着,她又看向赵红光,眼中满是赞许:“红光进步也很快,他最近又有一篇小说要发表了。”


郑思邕惊讶地张大了嘴巴,眼中满是喜悦:“是吗?祝贺二哥!”赵红光连忙摆摆手,脸上带着谦逊的笑容:“不值一提,不值一提!”嘴上虽然谦虚,但眼神中却透露出掩饰不住的自豪。


赵红光似乎有意岔开话题,说道:“穆岚这次是来找鲍老师约稿的。”郑思邕点点头:“那你们去吧。”穆岚微笑着说:“我一个人去就行了。红光,你九点在学校门口等我。”说完,她迈着轻盈的步伐朝鲍老师的办公室走去。她的背影在昏黄的路灯下显得格外优雅,长发随风飘动,仿佛一幅美丽的剪影。


目送着穆岚远去,郑思邕转过头来,看着赵红光,好奇地问:“你们现在进展如何?”赵红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笑着说:“还算顺利,正按预定方案发起冲锋。”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期待,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郑思邕拍了拍他的肩膀:“好,祝你成功!”两人站在路灯下,相视而笑,那笑容里充满了对彼此的祝福和鼓励。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十章 在阳光透过斑驳树叶洒下细碎光影的校园里,微风轻轻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青春的故事。郑思邕满心...
    海天明月阅读 44评论 0 1
  • 第九章 在一间略显简陋但充满温馨的活动室里,文学社的成员们正围绕着一张老旧的长桌,热烈地讨论着手抄本杂志《远方》的...
    海天明月阅读 54评论 0 2
  • 第五章 在大学校园这片洋溢着青春活力与梦想光芒的天地里,平静的时光总是不经意间被一些意外的小插曲打破,如同微风轻拂...
    海天明月阅读 91评论 1 1
  • 第六章 在那个暖烘烘的下午,太阳就像个温柔的画师,把金色的颜料透过图书馆的大窗户,轻轻巧巧地涂抹在一排排书架上。整...
    海天明月阅读 66评论 0 4
  • 第十三章 阳光透过学校大食堂的窗户,斑驳地洒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每到饭点,这里就像是一场热闹非凡的集市,各种饭菜的...
    海天明月阅读 40评论 0 1